Limboy

经常去想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一个项目,与目标对象的距离就会拉近,不再变得陌生,那种抗拒感也会减弱,拖延程度也会降低,甚至会忍不住上手去做。亲测有效。

一直觉得一家对外提供服务的场所,它的品质不仅仅通过装修、设备、灯光、绿植来体现,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人员和厕所也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

要把厕所打理好其实挺不容易的,尤其是人流量大一点的地方,我对浙江图书馆旧馆(黄龙)的一个槽点就是厕所太拉了,直接影响了去那里的欲望。相比之下天目里的厕所则非常的 elegant。

今天去体检,然后在想,如果查出一些不好且治不好的东西,这辈子会有什么遗憾么?大概想到这么几个:

  • 感觉自己身上有一股劲没有完全使出来,还是很想看看充分释放后会有怎样的效果。
  • 对住所和居住环境还不够满意。
  • 有很多精彩的书和影视没有看。
  • 想跟更多有意思的人建立长期而深厚的连接。

「我的事说来话长」里说,如果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先从自己不那么讨厌的事情做起。或许还可以换个思路:先列出自己最遗憾的事情,然后就可以找到那些不会让自己留遗憾的事情,哦,这不就是贝佐斯的「遗憾最小化框架」么。

前一段时间睡眠出了点问题,经常是躺在床上没什么睡意,然后就开始想七想八,越想越清醒,结果就是第二天精神不好。试过睡前冥想,不行,思绪飘走了根本拉不回来。早点睡,不行,睡不着。群里有小伙伴说,她通勤路上会听英语音频,这给了我灵感,于是就下了几本感兴趣的书的音频到 Telegram 上,睡前打开,定时 1 小时(Telegram 没有定时关闭功能,可以通过 Clock 的 Timer 来实现),效果出奇地好。

没有选择中文音频是怕听着听着就听进去了,英语音频正好,介于听不懂和毫不费力地听懂之间,往往是开头听了 5 分钟,然后思绪可能会漂一会,但因为有声音就很容易被拉回来,几个循环之后就睡着了。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我发现小的地方好像更容易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之前有一加星巴克开在了家附近,地方不大,只有一张大桌子和几张小桌子,我因为没有上班就经常去那里,很快就和店员熟络了,看到你就知道要点什么,也会简单唠个嗑。我喜欢坐那张大桌子,一些远程工作者也经常去那里,就很容易聊起来。还记得有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三年,做前端的德国人,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喜欢吃寿司,喜欢与人面对面地沟通。

公司好像也类似。我在小公司(知乎早期,花瓣),中公司(蓬勃发展时期的蘑菇街),大公司(字节跳动)都待过,到现在依然有来往的是在中小公司结识的同事,那时候氛围相对轻松,主要想着如何把事做好,可以保留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氛围下好像更容易缔结紧密而长久的友谊。

低频使用 Twitter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几天打开一次,每次停留时间不超过 5 分钟),主要是觉得我还不具备驾驭它的能力。它不像一把刀,只会在切菜时使用,它更像一个商场,里面有你朋友开的店,有品牌商开的店,你也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开个店,再用很低的成本生产商品来卖。线下商场会有一种氛围,让你不知不觉就逛了好久,但 Twitter 这个线上商场逛起来的成本更低,乐趣更多,以至于你在做其他事情时,都忍不住抽空去逛一逛,当自己开始卖商品后,更是想知道这个商品的销量(阅读数、点赞数,评论,转发等)。社交网络会推荐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容易引起争论,让你忍不住想去说两句(然后就会时刻关注有没有新的评论);有的偏向娱乐,让你忍不住想多看一些类似的内容;有的是一些 show,让你觉得哇(cao),别人的生活怎么那么好;还有的是一些你感兴趣的链接,让你觉得淘到宝了。

不光暗时间会被它填满,甚至会主动为它创造暗时间。查 Bug 没有头绪、完成了一个极小的 Feature、工作压力比较小等等,都是 Trigger。可能本来只想在这上面随便瞄两眼,结果就掉进了兔子洞。时间一长,心流发生的频率和质量就会下降,很难再静下心来看书,写点非工作相关的内容更是没有必要。我觉得这样不好。

商场的出现自有它的价值,但副作用也不可小觑,目前我还无法做到不被它的副作用所影响,所以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频使用。

小时候放暑假,会经常到表哥家去玩,有时也会住几天。印象最深的是表哥带着我去邻居家里打牌。玩的是一个叫「红5」的升级游戏:两两一伙,从 2 开始,一直打到 A,哪两个小伙伴先到 A 就算赢。常常一打就是一下午,天气比较热,没有空调,就只有一个小风扇,但好像一点也不影响大家玩牌时的那种投入度,埋冤声和笑声不绝于耳。

现在想重拾那份乐趣: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小伙伴,玩一些线下游戏,则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离开了公司之后。一些玩的好的通常都是同事,在「和老同事玩线下游戏」这件事上,有太多更高优先级的事情等着去做:工作方面的,家庭方面的,还有刷不完的视频和停不下来的手游。

为什么会想到这事呢?主要是有一天在思考,能够较长久地维系友谊的途径。基于工作关系的同事会因为工作变动而逐渐失联,基于专业的需要对专业有较持久的热情,最合适的途径或许还是基于兴趣爱好(或者基于孩子?)。而兴趣爱好也有各自的属性,有的社交属性高,有的则相反。比如游泳就是一个低社交属性的爱好,因为它可以独立完成,足球或篮球则是高社交属性。但体育类的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会逐渐衰退。而具有高社交属性的益智竟合类游戏则是一个很好的选项。这个游戏最好线下优先,也就是大伙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玩(我一直觉得人与人的真实互动才是社交),想了一下,小时候玩的这个升级游戏,其实就挺符合的。

但打牌很容易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行为,所以这些牌友需要有足够 solid 的经济基础,有灵活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距离上也要住的够近(比如开车 1 小时内可到),还要对牌友和打牌这件事有足够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想重温儿时的那种乐趣那么难。

每次看苹果的天气 App,总是会困惑那条彩带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一感觉是跟时间有关,那么 position 表示的是时间点?那没有被彩带覆盖到的区域又是什么意思?如果表示温度,也还是无法解释彩带之外的空间到底是啥意思。

于是 Google 了一下,原来这个彩带的 position 不能独立看,要结合 10 天一起来看,彩带的头距离左边顶点越近,表示该天的最低温度是这 10 天里比较冷的,距离右边顶点越近,则表示该天的最高温度是这 10 天里温度较高的。

以上图为例,通过观看「Today」的彩带,可以知道今天温差较小(彩带短),温度偏低(颜色为绿色),是 10 天里较暖和的(彩带离左顶点远,离右顶点近)。

我觉得这是一个差的设计,设计师或许会觉得这个很棒,因为通过「精妙」的设计,在不影响页面美观的前提下,提供了很多信息。但是相比它给用户带来的[可能是不小的]困惑,我觉得是过大于功,每次看到这个彩带我都要思考(即使已经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它到底是啥意思,不能直观的看一眼就能提取信息。这个设计让用户不好理解的一个原因是,彩带之间有关联关系,但是线和其他元素把这种关联关系弱化了,让人觉得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单元,改成类似柱状图的设计应该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