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boy
随着资产的增加,他们应怎样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了呢?他们知道自己有钱了,可那就等于拥有财富吗?如同我有自己的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一样,我也有对于财富的定义。实际上这是我从一个名叫巴克敏斯特·富勒的人那儿借用的。他是这样定义的:财富就是支撑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还能活多久?

财富是将资产项产生的现金与支出项流出的现金进行比较而定的。

-- 富爸爸穷爸爸
手里有了钱,孩子们就会去其他年轻人都喜欢去的地方。他们在那里结交朋友、约会,可能还会结婚。现在生活简直棒极了,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夫妻双方都工作,两份收入真是太幸福了。他们觉得成功了,前途光明,于是决定买房、买车、买电视机、度假并且生孩子。这样甜蜜的负担就来了:他们需要大量的钱。那对幸福的夫妇认定他们的事业是最重要的,并且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升职和加薪。他们加薪了,但另一个孩子也出生了,于是他们就需要一幢更大的房子。他们工作得更努力、更专注了,也成为了更优秀的雇员。这对快乐的夫妇,在35岁后陷入了‘老鼠赛跑’的陷阱。他们不仅为公司老板工作,还要通过缴税为政府工作,通过偿还住房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为银行工作。

-- 穷爸爸富爸爸
富爸爸穷爸爸

清崎有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一个高学历的教育官员;“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个高中没毕业却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清崎遵从“穷爸爸”为他设计的人生道路:上大学,服兵役,参加越战,走过了...

作为财务入门书,这本书其实只讲了一个点:投资资产,注意负债。资产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而负债是把口袋里的钱掏出去的东西。那「工作」是资产么?毕竟每月它也能把钱放进你的口袋。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这取决于它是否与你有强绑定的关系,如果你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出现在某个地方从事某些事情产出某些结果才能获得报酬,那么它不是你的资产。资产与主体应该是弱耦合关系,也就是你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它上面,就能持续带来收入,当然也可以天天与它打交道并且乐在其中(事业)。比如商场的抓娃娃机是资产,但管抓娃娃机的工作不是。

那股票是不是资产?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取决于你对这个游戏规则的熟悉程度。就像一匹马,对于擅驾驭的人来说,它是很好的加速器,而对于其他人则更需要担心摔下来的风险。所以尽量找一些模式简单的,经过市场验证的投资目标,以降低风险。

书中作者也提到了他的投资组合,跟「反脆弱」中的杠铃策略类似,大部分的钱放在非常稳健的资产上(比如作者的房产),小部分钱放在股市上,买入更具投机性质的小公司股票,等待它们高速增值。

Cry for Love - The Mary Onettes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 中島美嘉

Fix You - Coldplay

与火星的孩子对话 - 华晨宇

Starry Starry Night - Lianne La Havas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Michael Maguire

偷书贼

《偷书贼》是澳大利亚知名作家马库斯•苏萨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像《解忧杂货店》和《追风筝的人》一样,可以战胜孤独和恐惧,拯救身陷绝望的人,遇到这些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二战期间,九岁的德国姑娘莉...

第二遍看这本书了,这周看了一些战争相关的书和电影,就想起来这本书,于是又重温了下。

咖啡馆里,后面的两个小女孩唱着「super idol 的笑容都没你的甜」,无忧无虑;我看着书里的小女孩在死神的注目下经历着不平凡的人生,泪湿眼眶。亲生母亲大老远坐火车把自己托付给了陌生人,路上还失去了亲弟弟,只能「偷」一本「掘墓人手册」来记住这一时刻。在新家安顿下来后,生活艰辛,只能靠给富人洗衣服和刷墙来维持生计,但好在有新父亲的陪伴和教学,新母亲虽严厉,但也在用她独特的方式爱着身边的人,有了玩伴,有了镇长夫人的「图书馆」,当然还有马克斯。而小女孩也借由书这个载体,给周围人带来了温暖,这些温暖在特殊时刻显得尤为珍贵。

这本书让我第二次有了很强的画画的冲动(上一次是看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浑身用木炭涂成黑色的模仿杰西·欧文斯的鲁迪;从窗户爬进镇长夫人的图书馆看书的莉塞尔;汉密尔街33号的地下室里马克斯在涂成白色的「我的奋斗」的书页上给莉塞尔画的画;每次做完噩梦都会陪在莉塞尔身边的爸爸等等,太多了。

在艰难的岁月里,珍惜那些能带来希望和温暖的一切吧。

阿兰的战争

一名普通士兵的“二战心灵史” 一部最纪实最诗意的水墨图卷 《出版人周刊》“明星推荐”作品 荣获七项欧美漫画、图像小说大奖 【编辑推荐】 《阿兰的战争》是法国著名漫画家倾14年心血“用水作的漫画”。不同...

Shu 录播客时,他推荐的一本书,就买来看了下。是一本图像小说,有点小时候看连环画的感觉(当然更精致),讲的是一个参加过二战的老人的故事。书名虽然是「阿兰的战争」,但战争的场面几乎没有。共三册,第一册讲阿兰卷入时代洪流,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装甲兵,在美国训练和不断变换岗位的事情。第二册讲阿兰终于登上欧洲大陆,在二战的最后两年里,随部队到达法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第三册中阿兰退役,不再适应美国生活的他重返欧洲,定居法国。

这本书的起源是作者在街头跟阿兰偶遇,聊得很投机,于是就有了把这些事画下来的想法。作者在这本书上投入了 14 年的时间,但可惜当第一版(2000年)出来时,阿兰已经去世(1999年)了。书中没有英雄故事,没有爱情传奇,高度写实,非常「自我」,却又引起共鸣。

在阿兰身上,我看到了几个关键字:接纳、体验、友谊、思考。

接纳:被卷入战争,那就做好自己的事吧,不抱怨。「我要把这当成一场冒险来面对,我是不会害怕的,我不要把这看做一场个人的悲剧,我跟大家一样,该来的,就让它来吧。」。

体验:训练和战事中总会遇到突发事件或值得探索的事情和场景,认真地去体验。「我屡屡遇险,但都跟战斗本身没多大关系」,比如有一次同伴在停坦克时差点从他身上轧过、训练时坦克撞树,差点被断了的树的上半截砸到。

友谊:一路上,阿兰结识了很多好友,比如坚韧又大胆的卢;拥有高尚情怀,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视野,正义,又儒雅风度的格哈特和薇拉夫妇;思想自由,不受拘束的兰迪斯等等,有些和阿兰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联系,有些人只是匆忙过客。「所有我爱过的人,几乎后来都再次见到了,而且都是在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见到的」。

思考:退伍成为文员和运钞员后,因为不喜欢案头工作,就开小差跑去图书馆看书。「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生活,我都特别不满意,既然每天都有空闲时间,那我就决定用思考的方式把整个人生重新回顾一遍,好试图理解它」。「我重新看见一些人和情景,重新听见一些话语,我回顾自己做过的好事和坏事,以及他人是如何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影响了我这个个体的形成。就这样,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在思考」。「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我终于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之前过的并不是属于我的生活。我之前过的不是“我所是的这个人”的生活。我过的是“别人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的生活,这是不同的」。

「就这样,我的故事讲完了」

福格行为模型

在这本书中,福格博士亲自拆解了他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揭示了驱动人类所有行为的3个关键要素,解析了每一个要素在驱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激发每一个要素以更好地推动行为改变的有效方法。此外,福格博士...

在博客的留言中,看到有人提到这本书,就去看了下。英文名可能更能体现书的主旨:Tiny Habits: The Small Changes That Change Everything。

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公式:B=MAP。Behavior = Motivation + Ability + Prompt,也就是 行为 = 动机 + 能力 + 提示。一个行为的发生是这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公式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揭示了行为发生的要素,还说明了行为是可以被设计的,只要合理使用这三个要素。行为可以是某个要养成的好习惯,或者要改掉的坏习惯,或者你在做一款产品,希望引导用户去触发的一个操作等等。可以用这个图来概括。

在曲线外面的范围是可以成功的行为,比如右上角就是既有很强的动机去做某事,同时这件事做起来又很方便。比如接电话:当来电话时,手机会震动或发出声音(收到提示),因为想知道电话的内容所以有动机,而接听的行为又很方便,因此接电话这个行为就发生了。

接下来再来回看书名,为什么作者强调「Tiny Habits」?因为动机是不可靠的,可能短时间内会处于较强的状态,但会很快弱化,从而进入曲线的下方,导致行为不再发生。比如生了一场病后,想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于是决心每天跑步 2 公里,或许能坚持几天,但很难超过一个星期(动机弱了)。而解决方案就是将习惯分解为更容易达成的「微习惯」(有点像微积分)。

在讲「微习惯」之前,可以先探索下可能的行为选项。比如要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跑步是否是最好的方式?2 公里是否是合适的里程?是不是可以改为走路或者游泳?经过一番比较后,应该能找到既能有效地实现目标,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 Action。比如游泳和跑步都能增强身体机能,但操场离得很近,游泳则要开半小时的车,则跑步会更合适些。

假如探索后的结果是每天跑 2 公里,那么养成这个习惯,可以对它进行拆分,比如先从「下楼」开始,起床后,先下楼,哪怕只是走几步再上来,接下来可以在下楼后走几分钟,就这样逐步达到每天跑 2 公里的目标。其中的关键是这个「微习惯」做起来几乎不费力,这样不需要动机的参与,就能让行为发生。

最后就是「提示」,提示不是设一个闹铃这么简单,比如设了 7 点的提醒,下楼跑步,但当闹铃响时,可能在看书或工作,这时就会把闹铃关掉,提示也就失效了。所以提示要设置地自然。一种方法是跟已有的习惯绑定,书中作者希望养成使用牙线的习惯,他就把这个行为与刷牙进行了绑定,同时为了降低使用牙线的能力,从市面上的 15 款牙线中挑到了顺手的牙线,还对这个习惯进行了分解(微习惯),先在刷牙后用牙线作用于一颗牙,再逐步地扩展到更多的牙。

还有一种是跟会固定发生的事件绑定,作者举了一个他自己的「珍珠习惯」的例子:家里的空调在定时关闭时会发出一声较响的声音,然后把作者吵醒,这本身是一件不愉悦的事情,也考虑过换一个更好的空调,但作者把这个事件设置为了一个锚点,当它发生时,就冥想放松,于是他收获了一个明确的冥想放松时段,最后,他甚至觉得被吵醒然后冥想、放松,还挺幸福。

我在伊朗长大

本书内容是作者从10岁到24岁,即1980年至1994年间的生活记录。这期间,伊朗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后与邻国伊拉克打了八年战争,大量戴着天堂钥匙的年轻男孩被送到战场上。作者在1...

不二的第 50 期 Newsletter 里提到了这本书,就看了下,正好借此了解伊朗的生活和宗教文化。这是一本图像小说,确切来说是图像自传,很喜欢作者的画风,简洁又精确。这本书记录了作者10岁到24岁的生活,虽然出生在优渥的家庭,但过于动荡的时局还是给生活增加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伊朗政权变更、两伊战争。因为没有经历过战争,所以会觉得战争离自己很远,但是当邻居的房子被导弹炸毁,一家人被埋在里面;儿时的玩伴在战争中失去了手和腿,战争的意味就不一样了。当自己的叔叔被执政党迫害,而自己又在狱中见了他最后一面,死亡的意味也不一样了。

虽然时局险恶,但作者的父母(还有外婆)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让玛赞快乐成长,但最后还是被送去奥地利,一方面是躲避国内险恶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去学习语言,接触不同的文化,那年她 14 岁。经过 4 年的求学、「恋爱」和街头流浪,终于还是回到了伊朗,回到了父母身边。此时的伊朗进入了伊斯兰共和国时期,虽然两伊战争基本结束,但政教一体的弊端开始凸显:未婚男女连在车里拉个手都可能被抓去教育,到处都是类似「秘密警察」身份的人,对女性来说,头巾不光要戴,还要戴得标准。玛赞也因为「异乡人」的身份,有苦难诉开始抑郁...

这本书是作者的个人视角,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深度的解读,只是讲了她经历过的那些事。但结合那形象的插画,一下拉近了距离。原来伊朗的女孩子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和平年代真好。

PS: 后来又看了电影版的「我在伊朗长大」,同样的画风,制作也挺精良,但还是觉得不如书好看,可能脑补的画面和声音才是更好的吧。

PPS: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 Educated

Johnny I Hardly Knew Ye - The Irish Rovers

晚風 - 陈婧霏

When I decided to sell CD Baby, I already had enough. I live simply. I don’t own a house, a car, or even a TV. The less I own, the happier I am. The lack of stuff gives me the priceless freedom to live anywhere anytime. So I didn’t need or even want the money from the sale of the company. I just wanted to make sure I had enough for a simple, comfortable life. The rest should go to music education because that’s what made such a difference in my life.

-- Derek Sivers - Anything You Want
In the end, it’s about what you want to be, not what you want to have. To have something (a finished recording, a business, or millions of dollars) is the means, not the end. To be something (a good singer, a skilled entrepreneur, or just plain happy) is the real point.

-- Derek Sivers - Anything You Want
When you’re thinking of how to make your business bigger, it’s tempting to try to think all the big thoughts and come up with world- changing massive-action plans. But please know that it’s often the tiny details that really thrill people enough to make them tell all their friends about you.

-- Derek Sivers - Anything You Want
Care about your customers more than about yourself. “Honestly, I don’t care about CD Baby. I only care about the musicians. If someday, musicians don’t need CD Baby anymore, that’s great! I’ll just shut it down and get back to making music.”

-- Derek Sivers - Anything You 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