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Do things that generate compound interest.

2024-07-15

It's always the mindset that separates you from the others.

2024-07-14

3 steps to create a feature:

  1. make it work.
  2. make it beautiful.
  3. make it pleasant.
2024-07-13

从价格、品质、功能个这几个维度去分析客户群,可能会发现未被满足的组合。比如坐飞机,春秋航空出来前,「对价格敏感,对品质要求不高」这个群体其实被忽略了。某个 App 提供的功能太多了,部分客户最想要的可能只是其中某一个,把它单独摘出来,然后降低费用,就能获得这些人的青睐。

2024-07-12

面向分享设计:让用户自发地、忍不住地想分享产品的某个 Feature、页面、设计、交互、细节。

2024-07-12

「卖 App 的独立创业者」是比「独立开发者」或「独立创作者」更精确的描述。当你把自己定义为开发者或创作者时,目光会聚焦在 Idea、Tech Stack、Product上,如果是 Side Project 那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把它当作一门营生,则身份的切换就很有必要了,因为这会迫使你按照创业者的思维去思考,市场、增长、推广、售后等环节都要考虑进来。

2024-07-10

自己做一遍,再与最优解对一遍,是极好的学习方式。

2024-07-10

「需求」是问题,「产品」是解决方案。产品不被市场接受,通常是因为对需求的理解不够深刻:到底是哪些人在什么场景下会用我的产品而不是其他产品来满足某个特定的需求?

2024-07-09

Baked Data Architectural Pattern, 这个内容分发模式好像挺不错的,除了有 SSG 的诸多优势外,还支持执行 Server 代码,可以分发到各个 Serverless 平台(如 Vercel)。

核心原理是将 Data 分离出来,打包成一个只读的 Sqlite,放在 Server 端读取。需要额外做的一件事是当数据更新时,要同时更新这个 Sqlite 文件,并重新部署。

via: https://simonwillison.net/2021/Jul/28/baked-data/

2024-07-09

Claude 开启了 Artifacts 后,可以直接根据代码生成页面,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把需求清晰明了地告诉它,太强大,太方便了。

这个例子是让 Claude (3.5 Sonnet) 生成一个页面,用来调整 CSS 的阴影,并生成对应的代码。

这个例子是让 Cluade 生成一个对比 PDF Diff 的页面,更多的细节可以看作者的这条

这两个 Demo 我都在 Claude 里试了,确实都可行(第二个例子,Artifacts 提示渲染错误,但我把代码下载到本地是可以正常执行的)。

以后 AI 助手将会是每个程序员的标配,而对 AI 价值的攫取和与 AI 协作的紧密程度会很大程度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2024-07-09

Design Essential: layout, color, font. Design Plus: shadow, gradient, animation.

2024-07-09

这篇文章 详细阐述了如何用 Anthropic 结合 SQLite 的 full-text search 来实现 RAG,流程如下:

主要使用到了 tools 将语义化的内容结构化,然后用了 full-text search 而不是 vector search,相对其他的 RAG 实现,这种方式好像更简单,不知道效果怎么样。(中文的效果一定不太好,因为 SQLite 的全文索引对中文不友好)。

2024-07-09

val.town 可以理解为一个方便托管 JS 代码的平台(import js / deno, serve html page / rest api, export as lib, etc.),使用体验挺不错的。临时搭一个页面,提供一个 API,跑定时脚本还是挺方便的。

2024-07-09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保下限,争上限(基本不亏,同时有可能挣不少,以承担最小的风险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对于投资对象,要具备以下几点:

  • 确定性高(受政策和消息面影响小)
  • 护城河深(其他公司很难短时间超越)
  • 足够便宜(价格明显低于价值)

对于投资者,要有以下素质:

  • 理性(独立思考和判断,基于分析和思考得出结论)
  • 耐心(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出手,出手后长期持有)
  • 谨慎(对投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注重安全边际)
2024-03-18

升级到了 iOS 17.4,Podcasts 的 auto transcript 功能对于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真的很方便,也是被 Spotify Push 的。

2024-03-17

Antfu这篇文章 描述了他全职做开源项目后的一些变化,主要是精神层面,有不少内容挺值得思考的。

It’s quite similar to "Make your hobby your job". It indeed has a great amount of benefits, like you will be more enjoyable and productive, but it also comes with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When a hobby becomes a job, you lose the freedom to choose when and what to. Before, you would do your hobbies as after-work relaxation, but now when you want to relax with your hobbies, they become work.

Usually, people would say – in these three factors, you can only pick two. If you want to deliver a project faster, you might have to sacrifice the quality or have a smaller scope of features. If you want to have a high-quality and feature-rich product, you might have to sacrifice speed to deliver good stuff slowly, and so on.

So, to say, I usually pick Quality and Velocity. In the beginning, the scope of my projects was quite clear and small. I managed to keep the quality high, deliver things fast, and get feedback from the community quickly. At that time, I was able to stay productive and motivated to keep working on those projects.

2024-03-16

想要得到什么,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现去争取,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是应得的。主动一些,这样即使最终没得到,也不会有遗憾。

2024-03-16

有时候那些看似竞争激烈,产品成熟的市场,如果你的品味足够好,对问题理解地足够深,总是能够发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你正好有想法又有能力,那就能为你的产品在这个成熟的市场觅得一席之地。

2024-03-16

怎样的电影可以打 4 星,怎样的电影只能打 2 星,没什么标准,自己之前也是凭感觉打。思考了一下,这个标准好像比较简单直接:

2024-03-16

让大脑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可以问这些问题:

  • 为什么这个人/事/物会触动到我
  • 为什么这个 App 会让我天天打开它
  • 为什么跟某 Ta 相处起来会很舒服,有哪些是我没做到的
  • 对于这件事,我是怎么思考的,Ta 又是怎么想的,我们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 对于这件事,我会怎么做,Ta 又是怎么做的,我能做的比 Ta 好吗

还有很多问题可以问,只要保持好奇心,就可以让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会有点累,但可能会 lead to a better life.

2024-03-13

学会通过多角度、Zoom In / Zoom Out 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结合 What、Why、How 的思维模式,那么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课题,都可以写出一篇论文来。

2024-03-11

做产品时,客户群体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不同的客户群体带来的反馈和任务量会差很多,尽量选择那些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都强,同时不会执着于一些奇怪需求和反馈的客户群体,这样就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如何做好产品」这件事上。

2024-03-11
  • 咖啡馆的出现,切断了与咖啡豆的连接
  • 超市的出现,切断了买家与卖家的互动
  • 餐馆的出现,切断了与食材的连接
  • 工厂的出现,切断了与土地的连接

有一些我们以前不在意的连接,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能就回不去了,或成为了奢侈品。

2024-03-11

「喜欢」是分层级的。比如小时候看到魔术表演很帅,自己也想拥有这个技能,于是去学习魔术,这是第一层喜欢。第二层喜欢发生在看到了表象背后的本质以及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后依然不放弃,并愿意付出这些代价去获得能力上的精进或推动行业前进或改善一部分人的状况。

2024-03-11

做决定时,记得多考虑一项:机会成本。尽量选择机会成本低的那一个。比如想创业,但需要辞职,假如年薪 50 万,那么创业的机会成本就是 50 万(仅从资金层面考虑)。比如有一个创业的 idea,但市场验证、合作伙伴、目标路径等都不明晰,从理性上来讲,辞职的选择是有问题的。当然现实中肯定会有很多考虑项,比如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太累,这个 idea 太诱人了等等。在众多考虑因素中,不要忽略了「机会成本」这一项。

2024-03-11

漂浮的愉悦感:听朋友介绍或看了几个视频后,买了某只股票,结果涨了不少。
扎实的愉悦感:经过细致的研究、分析和判断,买了某只股票,结果涨了不少。

2024-03-08

英伟达 CEO Jensen Huang 早年的这个视频,提到了创业公司对失败的包容度,听着挺有道理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 a tolerance for failure.
  • fail quickly and inexpensively.
  • change course as soon as you know it's a dead end using intellectual honesty.
  • keep innovate.

很难第一次就做对,快速低成本尝试,诚实地判断这条路是否可行,再决定是否要继续或换方向。

2024-03-06

空调所营造的局部舒适环境,与气候带来的整体舒适氛围相比,还是会差很多。

2024-03-05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判断力。坚信自己的判断,才能在低谷时依旧保持乐观,才能不知疲倦地耕耘,才能有异于常人的结果。为此需要:

  • 敢于成为异类
  • 敢于为自己的结果负责
  • 不断完善 Research 的能力
  • 不断完善专业领域知识
  • 不断丰富优质信息源
  • 不断优化认知模型
  • 不断尝试和反思
2024-03-05

人这一辈子只要抓住一两次机会,就能极大地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对可能是此类的机会要保持高度的敏感,通过自己的判断力来决定是否要 All In。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此类机会大约 7 年出现一次(参考 8 年前的特斯拉和 1 年前的英伟达)。哪些技术会开启一个时代,哪些技术可能会快速陨落,这需要很好的判断力。

2024-02-29

那些习惯延迟满足的人,或许并非擅于抗拒诱惑,或有很强的自制力,只是相对于 consume,create、connect 和 solve problem 有更大的成就感和吸引力。

2024-02-28

书和人一样,需要看缘分。没有遇到是一种遗憾,太早或太晚遇到,可能是更大的遗憾。

2024-02-28

经常去想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一个项目,与目标对象的距离就会拉近,不再变得陌生,那种抗拒感也会减弱,拖延程度也会降低,甚至会忍不住上手去做。亲测有效。

2024-02-28

一直觉得一家对外提供服务的场所,它的品质不仅仅通过装修、设备、灯光、绿植来体现,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人员和厕所也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

要把厕所打理好其实挺不容易的,尤其是人流量大一点的地方,我对浙江图书馆旧馆(黄龙)的一个槽点就是厕所太拉了,直接影响了去那里的欲望。相比之下天目里的厕所则非常的 elegant。

2024-02-26

今天去体检,然后在想,如果查出一些不好且治不好的东西,这辈子会有什么遗憾么?大概想到这么几个:

  • 感觉自己身上有一股劲没有完全使出来,还是很想看看充分释放后会有怎样的效果。
  • 对住所和居住环境还不够满意。
  • 有很多精彩的书和影视没有看。
  • 想跟更多有意思的人建立长期而深厚的连接。

「我的事说来话长」里说,如果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先从自己不那么讨厌的事情做起。或许还可以换个思路:先列出自己最遗憾的事情,然后就可以找到那些不会让自己留遗憾的事情,哦,这不就是贝佐斯的「遗憾最小化框架」么。

2024-02-22

前几天看了贾玲的「热辣滚烫」,看完感觉还不错,但确实也不会再看一遍。从艺术成分来讲,肯定不及「百元之恋」,但在这120分钟里,这部电影确实也带给了我欢乐和感动。网上差评的切入点主要是影片质量和营销,前者没什么好说的,质量确实一般。营销的槽点主要是减肥和女性向。「想看看胖嘟嘟的贾玲减肥100斤后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她是怎么做到的」这是很正常的心态,大数据时代,你不关注的内容,不点便是,它不会硬推给你。「女性向」还真没太意识到,可能跟我的性别有关。影片拍摄和剧本上确实走了些捷径(抄袭),有些情节和镜头直接照搬了「百元之恋」。

作为一部贺岁电影,我觉得蛮好的,营销上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觉得贾玲只是找到了一种 Pattern 的,可以试试用这个 Pattern 能不能复制出能达到类似效果的电影。

2024-02-22

酸奶里面,比较喜欢明治保加利亚酸奶,口感好,还不用额外加蜂蜜。于是去官网了解了下这款酸奶背后的故事。页面做得非常精细,从这款酸奶的由来,到演变过程,到制作原理,到独特口感背后的科学解释,可以对它有非常全面的认识。信息架构、可视化、可理解这几方面做得很不错。

2024-02-22

最近发现了一个新的适合工作/自习的好地方,我愿称之为自习天堂:浙江图书馆之江新馆。很大,很新,书很多,声音小,光线舒服,椅子坐着也挺舒服,每个座位都配有一个插座,就是开放的时间有点短,下午 5 点就闭馆了。

2024-02-21

前一段时间睡眠出了点问题,经常是躺在床上没什么睡意,然后就开始想七想八,越想越清醒,结果就是第二天精神不好。试过睡前冥想,不行,思绪飘走了根本拉不回来。早点睡,不行,睡不着。群里有小伙伴说,她通勤路上会听英语音频,这给了我灵感,于是就下了几本感兴趣的书的音频到 Telegram 上,睡前打开,定时 1 小时(Telegram 没有定时关闭功能,可以通过 Clock 的 Timer 来实现),效果出奇地好。

没有选择中文音频是怕听着听着就听进去了,英语音频正好,介于听不懂和毫不费力地听懂之间,往往是开头听了 5 分钟,然后思绪可能会漂一会,但因为有声音就很容易被拉回来,几个循环之后就睡着了。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2024-02-21

相比 Vision Pro,我更期待 Apple Ring,戴着 Vision Pro 看起来有点 dumb,如果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带着 VP 比划着各种手势,我会觉得 funny and wired。它确实能让部分场景下的体验提升一个 level,但好像没有真的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一个只有它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要为它配眼镜,戴久了也会伤眼睛。

戒指不一样,如果苹果能出一个类似 Oura(Oura 每月 $7 的订阅费实在是逆天) 的戒指,能够记录睡眠和日常活动的数据,一个礼拜充一次电,我会买。因为不习惯戴着手表入睡,但也想知道并记录睡眠数据,最好可以把日常的 Activity(如走路、久坐、跑步等)也一并记录了。很轻量又很实用。

Update

看了一些 Review 后,对于 Vision Pro 的观点有一点改变,它不是用来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是提供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既可以提升感官愉悦度,又能提升工作效率,特定场景下还能带来其他设备达不到的便利(比如可以一边洗碗,一边看着大屏幕上的电视剧)。但目前的代价还是有点大,而且不够便利,如果哪天价格下来了,设备变得非常轻量,那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2024-02-21

我发现小的地方好像更容易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之前有一加星巴克开在了家附近,地方不大,只有一张大桌子和几张小桌子,我因为没有上班就经常去那里,很快就和店员熟络了,看到你就知道要点什么,也会简单唠个嗑。我喜欢坐那张大桌子,一些远程工作者也经常去那里,就很容易聊起来。还记得有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三年,做前端的德国人,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喜欢吃寿司,喜欢与人面对面地沟通。

公司好像也类似。我在小公司(知乎早期,花瓣),中公司(蓬勃发展时期的蘑菇街),大公司(字节跳动)都待过,到现在依然有来往的是在中小公司结识的同事,那时候氛围相对轻松,主要想着如何把事做好,可以保留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氛围下好像更容易缔结紧密而长久的友谊。

2024-02-20

低频使用 Twitter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几天打开一次,每次停留时间不超过 5 分钟),主要是觉得我还不具备驾驭它的能力。它不像一把刀,只会在切菜时使用,它更像一个商场,里面有你朋友开的店,有品牌商开的店,你也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开个店,再用很低的成本生产商品来卖。线下商场会有一种氛围,让你不知不觉就逛了好久,但 Twitter 这个线上商场逛起来的成本更低,乐趣更多,以至于你在做其他事情时,都忍不住抽空去逛一逛,当自己开始卖商品后,更是想知道这个商品的销量(阅读数、点赞数,评论,转发等)。社交网络会推荐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容易引起争论,让你忍不住想去说两句(然后就会时刻关注有没有新的评论);有的偏向娱乐,让你忍不住想多看一些类似的内容;有的是一些 show,让你觉得哇(cao),别人的生活怎么那么好;还有的是一些你感兴趣的链接,让你觉得淘到宝了。

不光暗时间会被它填满,甚至会主动为它创造暗时间。查 Bug 没有头绪、完成了一个极小的 Feature、工作压力比较小等等,都是 Trigger。可能本来只想在这上面随便瞄两眼,结果就掉进了兔子洞。时间一长,心流发生的频率和质量就会下降,很难再静下心来看书,写点非工作相关的内容更是没有必要。我觉得这样不好。

商场的出现自有它的价值,但副作用也不可小觑,目前我还无法做到不被它的副作用所影响,所以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频使用。

2024-02-20

小时候放暑假,会经常到表哥家去玩,有时也会住几天。印象最深的是表哥带着我去邻居家里打牌。玩的是一个叫「红5」的升级游戏:两两一伙,从 2 开始,一直打到 A,哪两个小伙伴先到 A 就算赢。常常一打就是一下午,天气比较热,没有空调,就只有一个小风扇,但好像一点也不影响大家玩牌时的那种投入度,埋冤声和笑声不绝于耳。

现在想重拾那份乐趣: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小伙伴,玩一些线下游戏,则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离开了公司之后。一些玩的好的通常都是同事,在「和老同事玩线下游戏」这件事上,有太多更高优先级的事情等着去做:工作方面的,家庭方面的,还有刷不完的视频和停不下来的手游。

为什么会想到这事呢?主要是有一天在思考,能够较长久地维系友谊的途径。基于工作关系的同事会因为工作变动而逐渐失联,基于专业的需要对专业有较持久的热情,最合适的途径或许还是基于兴趣爱好(或者基于孩子?)。而兴趣爱好也有各自的属性,有的社交属性高,有的则相反。比如游泳就是一个低社交属性的爱好,因为它可以独立完成,足球或篮球则是高社交属性。但体育类的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会逐渐衰退。而具有高社交属性的益智竟合类游戏则是一个很好的选项。这个游戏最好线下优先,也就是大伙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玩(我一直觉得人与人的真实互动才是社交),想了一下,小时候玩的这个升级游戏,其实就挺符合的。

但打牌很容易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行为,所以这些牌友需要有足够 solid 的经济基础,有灵活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距离上也要住的够近(比如开车 1 小时内可到),还要对牌友和打牌这件事有足够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想重温儿时的那种乐趣那么难。

2024-02-20

每次看苹果的天气 App,总是会困惑那条彩带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一感觉是跟时间有关,那么 position 表示的是时间点?那没有被彩带覆盖到的区域又是什么意思?如果表示温度,也还是无法解释彩带之外的空间到底是啥意思。

于是 Google 了一下,原来这个彩带的 position 不能独立看,要结合 10 天一起来看,彩带的头距离左边顶点越近,表示该天的最低温度是这 10 天里比较冷的,距离右边顶点越近,则表示该天的最高温度是这 10 天里温度较高的。

以上图为例,通过观看「Today」的彩带,可以知道今天温差较小(彩带短),温度偏低(颜色为绿色),是 10 天里较暖和的(彩带离左顶点远,离右顶点近)。

我觉得这是一个差的设计,设计师或许会觉得这个很棒,因为通过「精妙」的设计,在不影响页面美观的前提下,提供了很多信息。但是相比它给用户带来的[可能是不小的]困惑,我觉得是过大于功,每次看到这个彩带我都要思考(即使已经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它到底是啥意思,不能直观的看一眼就能提取信息。这个设计让用户不好理解的一个原因是,彩带之间有关联关系,但是线和其他元素把这种关联关系弱化了,让人觉得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单元,改成类似柱状图的设计应该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