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nd Your Career

我们通常会遇到职业相关的问题,该选择哪个职业,如何进入某个领域,遇到瓶颈怎么办,是不是要换一份职业等等。这些问题很难通过灵机一动或者顿悟来找到答案。于是我就想,有没有一个合适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至少找到一些思路。还真有,而且这个模型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就是「手机」。

手机如果要正常运行 App,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

  1. 硬件系统
  2. 操作系统
  3. App Framework
  4. App

这些组成部分,上层依赖于下层,比如操作系统如果脱离了硬件系统,就没有了操作对象,也就失去了意义。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什么是最重要、值得去做的事情。

  • 硬件系统
    • 身体
    • 家人
    • 朋友
    • 财富
    • 环境
  • 操作系统
    • 元能力(自律、开放、好奇、尝试)
    • 通用能力(写作、沟通、学习)
    • 重要领域的核心知识点
    • 思维框架、方法论、原则
    • 好的习惯
  • App Framework (职业)
    • 编程
    • 设计
    • 影视
    • 写作
    • 管理
  • App (作品/事迹)
    • iOS App
    • write a book
    • lead a team
    • start a company
    • direct a movie

硬件系统

一部手机如果没有电,App 再好也无法运行;屏幕如果有亮点看着就会难受;网络连接模块出了问题,就会影响 App 的使用体验。

「身体」就像电池,年轻时电力充沛,连续熬两个通宵都没问题。等过了巅峰期,如果不注意维护,性能就会下降,不光运行时间短了,可能连 CPU 都会降频。

「家人」也容易被忽视,因为他们通常一直都在那里,而我们对经常出现的会习以为常。「以后有的是时间」,但如果优先级比较低,这些时间总是会被其他的事情消耗掉。

「朋友」,我觉得可以定义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引用瑞·达里欧的话来说:

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但凡需要帮助就能得到帮助,无论工作内外大家彼此相伴,十分享受在一起的时光。

我们都有社交的需求,会想跟朋友分享、讨论些什么,一起经历些什么,在增进友谊的同时,感到不那么孤单,毕竟不想 die alone。

「财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一定程度上,它等价于自由度。因此不知道做什么时,积累财富至少不会错。但也不要上瘾或迷恋,16 核的 CPU 如果只是运行个计算器还是挺可惜的。

「环境」,比如低温状态下,手机可能会出现异常关机,身边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公司环境/大环境等)如果跟想要做的事不匹配,就换一个环境,如果没能力改变,就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硬件系统是基础中的基础,可以进行长期投资,一定会有合适的回报。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可以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对应到这个模型里,就是那些基础项,如果这些基础项足够强大,就能给 App 提供一个稳定、可靠、高效的运行环境,以下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些基础项:

元能力

元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就像野外生存中会用到的胶带(参考「流言终结者」),或者无敌破坏王里阿修的神奇铁锤(坏了的东西,敲一敲就修好了),即使其他能力忽然间消失了,只要元能力还在就依然有重建的可能(愿原力与你同在···)。

「尝试」,或者说实验是很重要的一项特质。伽利略的特点之一就是爱做实验,包括思想实验。爱因斯坦称他为「现代科学之父」,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那个时代对实验就不那么讲究了,比如他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的少,甚至都不愿意去数一下自己妻子的牙齿。

「开放」,允许新观点挑战自己的心态。电视上有时会有这样的场景:一个人推开门扫视了下房间之后,发现要找的人不在里面,就走了,而那个人其实就躲在门背后。这就是思维盲点。一个人再聪明,也难免会有几个这样的盲点,跟其他人进行开放的讨论,就有可能找到这些盲点,进而做出更加合适的决策或行动。

「好奇」,WaitButWhy (WBW) 里有提到过一个比喻:Chef(厨师) and Cook(厨子),厨师会带着好奇心去尝试各种原料和搭配,然后写成食谱,而厨子会按照食谱把菜做出来。瑞·达里欧也提到过「塑造者」的一个特质就是好奇(我发现塑造者通常有一些共同特征:极富好奇心;有把事情弄清楚的强烈冲动)。好奇心越少,就越容易按流程办事,不是想着去弄懂背后的真相/原理,而是少犯错。

「自律」就是让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掌握话语权,而不是杏仁核。比如对「暗时间」的处理上,杏仁核会选择刷 Feed、玩游戏等带来短期快乐的事情,而前额叶皮层会倾向于做一些短期不那么快乐,甚至有点痛苦,但长期来看又很有收益的事情,比如阅读。这很难,但很值。

通用能力

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都需要这些能力,如果这里出现了一个或几个明显的短板,就容易对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写作」,Basecamp 招人除了技能过硬之外,对写作也有很高的要求,YC 的 Paul Graham 也是个很好的例子。写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反应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同时文字有比较长的生命周期,能够带来更长久的影响。

「沟通」,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能,很多时候,我们进行的只是「对话」。沟通需要整理好自己的观点、诉求,换位思考,倾听(对方想说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和情感需求等)等。从社会属性讲,我们需要沟通,因为有社交需求;从工作层面讲,也需要沟通,因为不可避免地需要与别人合作,顺畅的沟通是良好合作的基础。

「学习」,如果对于学习能力有自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就不会害怕新事物,新领域,甚至还会有点兴奋。

重要领域的核心知识点

查理芒格推崇多元思维模型: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以下是基于 这篇文章 精简的一些重要领域的核心知识点:

  • 生物学
    • 自然选择
    • 差异化生存 (Survival by Differentiation)
    • 遗传学 (Genetics)
    • 生理学 (Physiology)
  • 会计
    • 净现金流 (Free Cash Flow)
    • 成长资本支出 (Growth Capital Expenditures)
    • 沉没成本 (Sunk Cost)
  • 商业
    • 格雷欣法则 (Gresham’s Law, 劣币逐良币)
    • 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 经营杠杆 (Operating Leverage)
    •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五力分析 (Five Forces)
    • 品牌 (Brand)
  • 化学
    • 自催化反应 (Autocatalytic reactions)
    • 化合 (Compounding)
    • 玻尔模型 (Bohr Model)
    • 反应动力学 (Kinetics)
    • 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 经济学
    • 信息不对称 (Asymmetric Information)
    • 创造性破坏 (Creative Destruction)
    • 效用递减 (Diminishing Utility)
    •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 经济护城河 (Economic Moat)
    •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 公地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市场 (Markets)
  • 工程学
    • 抽象化 (Abstraction)
    • 递归 (Recursion)
    • 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 管理学
    • 奥卡姆剃刀 (Occam’s razor)
    • 帕金森定律 (Parkinson’s Law)
    • 过程与结果 (Process versus Outcome)
  • 数学
    • 复利 (Compound Interest)
    • 决策树 (Decision Trees)
    • 大数定律 (Law of Large Numbers)
    • 概率论 (Probability Theory)
    • 贝叶斯定理 (Bayes Theorem)
    • 正态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
  • 物理学
    • 牛顿运动定律
    • 电磁学
    • 香农定理
  • 心理学
    • 自我服务偏见/确认偏误
    • 简单联想倾向
    • 回馈倾向
    • 保持一致性倾向
    • 奖励和惩罚
    • 被剥夺超级反映倾向
    • 对比倾向
    • 社会认同倾向
    • 宜家效应
    • 幸存者偏差
    • 羊群效应

思维框架、方法论、原则

这些就像是自动化的机器,是多年实践形成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比如这么一个场景:让同事帮忙随便点了份饭,也没有告知名称,后来来了四份饭,结果我拿错了(该场景节选自云风的博客)。有些人会怪订饭的同学没有告知自己的菜名;有些人会觉得又不是什么大事;有些人会据此想到了「三门问题」等等。

又或者老板说这个页面不够流畅,把它变得流畅些。有些人会反馈说目前只能做到这样了;有些人会从产品层面去考虑;有些人罗列出可能的优化点,并且给出投入的成本;有些人会告诉老板还有优先级更高的事情需要去处理等等。

这些就是埋藏在大脑里的自动化机器,如果能调教到很高的水准,就有更高的可能拿到好的结果。同理,如果放之任之,有可能一直是处于低功率状态甚至逆向在运行。

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的力量很强大,如果能养成一些不错的习惯,就能够持续发挥作用,自己也不会觉得很累。比如习惯在危机中看到机会、找到问题的根因(root cause)、Adding Value to Others 、要事优先、早起、Eat Health、锻炼等等。

所以,如果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是对的,就做一些不会错的事情,比如加强硬件系统和操作系统。

基础还会有放大作用,就像一个扇形,角度扩大一点点,圆周就可以增长不少。

App Framework

我们开发 App 会使用系统提供的各种 SDK,也就是 Framework,调用它们的 API 来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表现。在这里它的定位是「职业」。

有时会感到焦虑,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像找不到热情所在,又有被后来者替代的风险,还有生活的压力。一个原因是基础不够扎实,还有就是对「职业」这件事想得不多。这份职业最好结合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才能走得远。职业不是 2、3 年的事,而是 2、30 年的事,这样就能慢下来,不那么浮躁和着急。就像种一棵树,需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它慢慢长。

距离 = 速度 x 时间,天赋决定了速度,但距离不仅仅取决于速度。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职业呢?李笑来的苍蝇和蜜蜂的比喻我觉得比较合适:

把一只蜜蜂装到啤酒瓶里,瓶底对着太阳,你看到的是,那蜜蜂一次又一次地撞到瓶底,永不放弃,坚持不懈,异常专注……直到累死。

把一只苍蝇装到啤酒瓶里,瓶底对着太阳,你看到的是什么呢?那苍蝇四处乱撞,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它就“误打误撞”冲出了瓶口……

在刚进入一个领域时,就是一只苍蝇,拼命尝试,各种尝试,各种冲撞。一旦找到方向后,马上转变成蜜蜂模式,顺着那个方向拼命地成长,拼命地突破。如果撞了一圈发现还是没有找到突破口,或者发现自己不感兴趣,就换一个领域。

所以年轻时最好多去尝试,这样有更大的几率找到自己中意的领域,同时也对自己有更好的了解。就怕爬了半辈子的梯子发现,搭错了墙。

如果没有机会去做这样的尝试,还有一个方法是回顾下自己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几个时刻,从中应该能看到一些端倪,自己是喜欢创造,还是享受带领团队的那种成就感等等。挖掘到自己的喜好之后,再来看哪些领域跟自己的喜好有比较大的重叠度。

还有一种方式是找到自己的精神导师,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从中找到一些启发。比如我会去关注 Alan Kay, Bret Victor, Derek Sivers, Aaron Swartz 等,从他们的文章、作品中找到一些灵感和指引。

也可以尝试下「遗憾最小化」框架。当有一个比较大的决定需要去面对时,想象自己 80 岁的模样,自己最遗憾的事是哪些,哪个决定更能避免这些遗憾的发生。以下是我的 list,供参考:

  1. 没有找到可以携手走完人生路的伴侣。
  2. 没有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3. 没有在热情所在的事情上投入足够的时间。
  4. 没有一件值得骄傲的作品。
  5. 没有几个可以无话不说又互相关心的朋友。

如果现在没有去做,是被什么牵绊住了么?如何解开?

App

App 就是我们的作品/事迹。要让 App 流畅运行,一个是把 App 的性能优化到极致,这样即使操作系统比较弱,依旧可以玩得很溜。有一些人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就是很幸运的事。皮克斯的联合创始人艾德文·卡特姆从小就想成为一个动画师,同时自己又有数学和计算机才能,然后意识到计算机图形学将成为动画行业的基础,跟他的爱好几乎完全吻合,就决定投身于这行,结果自然也很不错。

做什么

Career 帮助我们画了一个圈,在这个圈里做什么依旧有很多的选择。要找那些高杠杆率的事情做。

I make sure to leave enough time in my schedule to think about what to work on. The best ways for me to do this are reading books, hanging out with interesting people, and spending time in nature.

— Sam Altman

我有一个朋友,小刘。她之前在出版行业,负责技术相关的书籍。有一次跟她聊起为什么会选择这件事,她给出了推导过程: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因此对这块比较了解,但又不想成为一个地道的码农,同时也不想放弃这个优势,这样可选项就小了许多,再加上自己在文字上的敏感性,「技术出版」这个选项就浮上来了。

经过推导的选项,在执行起来也会安心一些,因为知道这即使不是最佳选择,至少不会错。

目标也很重要。就像玩游戏一样,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积累技能,然后向更高的关卡挑战。

怎么做

首先要定好优先级,最终能做成什么事情,几乎总是取决于优先级。精力是有限的资源,是用它在各个 app 之间穿梭,还是 focus 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有时会发现时间确实不够用,这要做,那个答应别人了,也要做,留给自己的时间就不多了。 sivers 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No "yes." Either "HELL YEAH!" or "no."。如果不是很兴奋地想要去做,那就 say no。

When you say no to most things, you leave room in your life to really throw yourself completely into that rare thing that makes you say “HELL YEAH!”

目标分解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连殖民火星这样的事经过分解之后都可以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其他的目标又能难到哪里去。

分解的过程也是简化的过程,简化到可以马上就上手做。

Writing a book seems daunting, so start by doing an essay. If an essay is too much, start by writing a paragraph summary.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have something done right away.

— Aaron Swartz (Productivity)

瑞·达里欧在「原则」这本书里,对于如何实现目标有比较多的阐述,其核心是下面这张图。

在不断地迭代过程中,习得强大的进化能力。即使最开始目标定的有点不妥,只要能根据反馈和结果不断调整,就可以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要点:

  • 达成过程中对操作系统和 App Framework 都要有所增强。
  • 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盲点,避免杏仁核劫持,找到问题的根因。
  • 几乎总是存在着一条你还没有发现的有利道路。
  •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 营造开放的环境。
  • 不断迭代。

小结

我们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花在工作上,无论是替别人工作,还是为自己工作。因此思考工作这件事是非常有必要的。 WBW 给出了一张图,可以参考下。

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不断地调整和进化,这样就有可能找到自己的 sweet spot。

参考

  • http://www.cs.virginia.edu/~robins/YouAndYourResearch.html
  • https://waitbutwhy.com/2018/04/picking-career.html
  • https://sivers.org/hellyeah
  • https://www.amazon.com/Pivot-Only-Move-That-Matters/dp/0143129031/
  • https://blog.samaltman.com/productivity
  • http://www.aaronsw.com/weblog/productivity
  • http://bijansabet.com/post/147533511/jeff-bezos-regret-minimization-framework
  • https://www.amazon.com/Poor-Charlies-Almanack-Charles-Expanded/dp/1578645018/
  • http://bitandliteracy.github.io/mental-mod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