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想通过工具完成某项任务时,方便的产品总是更容易成为优先考虑项,因为不想花时间去了解实现原理,熟悉操作。商家自然也知道这点,所以在设计产品时,「是否比其他产品更方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点和卖点。速溶咖啡比手磨咖啡更方便;全自动洗衣机比半自动洗衣机更方便。
要达到同样的目标,方便的工具会有更大的优势。那些不方便的工具/行为甚至可能消失,比如曾经流行的 BP 机,现在已经看不到踪影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功能、价格、审美等各方面都满足需求时,通常会选择更方便的那个。但当这些方便之物/服务越来越多时,我们好像也失去了些什么。
外卖 App 上简单几个操作后,一杯咖啡就到手了,看不到咖啡豆和咖啡豆被磨碎后的粉末,闻不到空气中弥漫的咖啡粉独特的味道,就好像凭空出现的一样。
被方便驯化之后,我们的身体也会寻找更节省体力,更方便的行为。爬山很累,坐缆车很方便;去菜场买菜很累,在 App 上点菜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开车很方便。
追求方便,很多时候是跳过了过程,直接享用结果。而容易得到的结果通常很难被重视,被跳过的过程也弱化了与目标的连接感。我开始理解为什么父辈喜欢种菜,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吃到了土豆,但自己种的土豆与自己是有连接的。施肥,除草,看着它们长出叶子,一天天长大,几个月后变成绿油油的一片,把它们从地里拔出来,揉去泥土,装袋保存。好像吃土豆这个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过程反而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不便并非永远都是要去克服的,有时不便本身就是答案。但我们也不可能抛弃方便的工具,回归到原始人的状态。那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个度呢?我觉得可以从风险和副作用这两点去考虑。
风险
风险是指出于某种原因,这个工具不再工作了,或者以偏离自己期望的方式工作,并且无法复原。
「不再工作」通常出现于硬件产品。比如硬盘在使用过程中跌落导致内容丢失,无法使用。那么就要评估使用过程中跌落的可能性,跌落后无法使用和修复的可能性,以及自己对内容丢失的可接受程度。
「以偏离自己期望的方式工作」通常是因为有依赖,且该依赖的改变会影响到产品本身。比如经常用一款第三方 Twitter App,但某一天 Twitter 调整了 API 费用或通过其他手段导致这些三方 App 都不可用了,于是你也被波及到了。如果用回官方的 Twitter App,可能某一天产品又做了调整,比如要求只有蓝标的用户可以正常使用,你不想花钱订阅这个服务,但平时 Twitter 又用得比较多,然后就犯难了。
从编程的视角来看,这就是 reference(引用) 和 copy(复制) 的区别,reference 就好比银行卡,你要取钱,需要通过银行,如果哪天银行冻结了这个账号,你的钱就取不出来了。copy 就好比纸币,你藏在地板下的1万块钱,只要想用,随时可以拿出来用,银行策略再怎么调整也不会让这些钱凭空消失。在笔记领域,Notion 就是 reference,所有的数据都存在云端,需要有网络才能正常使用,这里就有三个依赖项:Notion 的服务器,网络,Notion 的迭代更新。因为使用的是网页技术,所以只要 Notion 对页面做了调整,你就只能使用调整后的页面,如果这个调整去掉了某个你非常依赖的功能,也只能抱怨两句后去适应。相比之下,logseq/obsidian 等 local first 的笔记工具,则没有这些依赖,不喜欢某个版本的改动,不升级便是,数据存在本地也不会出现无法访问的情况。
如果 reference 依赖不可避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它偏离预期变化的可能性。一个是商业模式,另一个是历史行为。尽量选择商业模式简单清晰的产品/服务,比如 Spotify 的商业模式是免费版有广告,付费版无广告、高码率、可离线。这就是它的内核,产品的迭代会围绕这个内核做文章。Costco 就是每年收取会员费,然后为会员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商品。了解了商业模式,我们购买产品/服务时,心里也会有底一些。除此之外,还要看这家公司的战略、商业模式是否会经常变动,这就要结合历史行为来看了。如果变动较频繁,就要留心了,有可能你现在喜欢的功能,在之后出于战略调整或商业模式改变而无法使用或被弱化。
副作用
相对硬件来说,App 更容易产生副作用,尤其是那些功能不单一,使用场景不明确的产品。它们往往是廉价或免费的,为了保持盈利,通常会接入广告,而广告需要有大量的用户和高日活,因此在设计产品时也会更多地往这个方向考虑,甚至会窃取一些隐私数据。
App 还容易放大人的欲望,曾几何时,买来一盘磁带后可以反反复复听好久,现在有了 Spotify、Apple Music,大量歌曲触手可及,我们在各种推荐列表中不断切换,却少了当初的那份拥有感和珍视的心态。
对身体的影响
假如每天都重度使用某款 App,可能会导致作息不规律,甚至视力下降。因为方便会增加使用它的频率,而散步、健身这些行为很容易因为不够方便而败下阵来。
对心智的影响
有一些 App 会通过推荐系统或便捷的操作,来增加产品的粘性,在不知不觉间,可能对心智造成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与目标的连接感
外卖让我们可以快速方便地享用食物,也弱化了我们与食物的连接感;房子提供了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我们与自然的连接感;电子书不占地方,方便获取,代价是丢失了实体书的质感。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很多时候没得选,如果有可能,可以多考虑那些在便利性和连接感达到平衡的产品。
最后一点感想:通过方便的工具节省下来的时间,真的花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了么?那些更重要的事情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