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Review

2017 作为第 381 个质数, 很快就要成为过去时了,年初并没有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也就没有目标完成情况这一说。这一年下来还是有不少成长,中间经历过一段彷徨期,像是被关在了一间磨砂的玻璃房里,外面的阳光能照进来,却看不到外面的风景,也找不到出去的门。好在后来慢慢调整了过来,可以心平气和地学习新东西,做一些好玩的产品。下面就罗列下我觉得值得记录的点吧。

阅读

这一年下来大概看了 20 本书,大部分都看完了,少部分实在是没有耐性,快进到了最后(比如「堂吉诃德」),有些读完之后印象不是很深(比如「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下面这几本是看得比较认真,觉得还不错的。

三体

大概去年还是前年就看过三体三部曲,但印象不深,不少桥段完全想不起来了。今年又有不少人谈起这本书,就耐下性子来重新看了一遍。第一部还是在飞机上通过有声书听完的,依旧非常震撼。因为属于硬科幻,因此对理论功底的要求很高,同时还要通过合适的故事把这些理论串起来,尤其是第三部里面的三个童话故事实在是惊艳。有点像科幻界的 iPhone 时刻(可能是我看的科幻著作太少了 😂)

人生的智慧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触也挺大的。把「人生的智慧」讲得非常通透,虽是哲学范畴,但里面的一些结论又带有比较强的逻辑性,可以感受到经过了比较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在 30 岁时就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结果 62 岁完成的著作「附录和补遗」才让他一举成名。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但人们总在它们之间摇来摆去 —— 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不无聊时,多半痛苦着,程度轻重而已。外在的那种,属于客体,意即生活的艰辛与匮乏造成痛苦,丰裕和安定就滋生无聊;内在那重,属于主体,意即一个人对痛苦和无聊的感受,精神迟钝的人较少感受到痛苦,但后果是空虚,空虚又是无聊的根源。敏感是智力突出者的前提,但他们会夸大事物的表象,因此对痛苦的感受也敏感。

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如果这个人的精神能力相当有限,那么,所有来自外在的努力——别人或者运气所能为他做的一切——都不会使他超越只能领略平庸无奇、夹杂着动物性的快乐的范围。他只能享受感观的乐趣、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费和闲适的家庭生活。

能够从事某样活动,如果可能的话,制作某样东西,或者至少学习某一样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是绝对必要的。一个人的能力需要发挥,并且,他渴望看到发挥能力以后的结果。

简单概括就是:我们应该多做一些能够增加精神乐趣的事情,这是维持快乐的最有效的方式。

未来简史

「人类简史」作者的又一力作,「人类简史」没看完,这本倒是看完了,整本书对未来还是偏悲观的,我也基本认可作者的观点。

人在不断地追求快乐,科技在不断地进步,经济在持续发展,但现代化的工具真的带来快乐了么?我们真的比 200 年前的先人们快了么?科技的进步让我们逐渐地成为了「神」,借助外部工具或药物,我们能做到 200 年前的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当更加尖端的科技被发明出来且被少数人控制时,那时这批人和普通人的关系,是不是会像现在的人与动物的关系?经济的发展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付出代价的不仅是狐狸、野兔,智人也无法逃脱。

若要维持现代经济,就需要不断且无止境的增长。如果增长停止,经济并不会温和地平静下来,而是会轰然崩塌。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才会鼓励我们追寻不死、快乐和神性。毕竟,我们能穿几双鞋、能开几辆车、能度几个滑雪假期,这些数字都是有限的。经济需要永远持续的增长,也就需要能永远持续的议题——追寻不死、快乐和神性。

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我们的生化系统不断适应变化,为的是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不是快乐幸福的机会。只要是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但这不过是一时的营销伎俩罢了。

可以结合「卡辛斯基的警告」一起看。

The War of Art

Amazon 上评分很高的一本书,秉承了老外一贯的唠叨风格,核心理念简单概括下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划分到足够小,给自己 5 分钟的时间去做,就会发现没那么困难。然后持续这个过程即可。

人(至少)有两个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体验自我负责体验过程,叙事自我负责记录,也就是下次会用到的数据库。问题就出在叙事自我只会挑峰值体验和结尾体验来记录,如果在做该做的事时,过程中和结尾都没有被爽到,那么能记录下来的就只有负面的信息(所以初期不要挑战难度过高的项目)。

与此同时,社交、新闻、游戏等 App 的获取成本极低,而内容又有趣好玩,叙事自我就会把这种「愉快」的感觉记录下来。

叙事自我不关心成长,它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而我们做决定时又会很在意这些记录,于是矛盾就出现了:成长能让我们感觉到充实、平静,而这些记录却容易导致相反的决定。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会为这些「抗拒」找到合适的理由,以免让自己鄙视自己。

思考的技术

第二次读这本书,收获依旧颇丰。简单概括就是:

  1. 通过数据、实地访谈、逻辑推导得出不容置疑的结论。
  2. 把自己想象成一台思考机器,周边的一切都是思考的原料。
  3. 使用这台机器「看到」 5 年后的世界,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向这个世界迈进。

作者大前研一之前学的是核物理技术,进入到麦肯锡之后,这些技术就没有任何施展空间了,但在做科研积累下来的思考习惯却派上了大用场。「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放在这个场景非常合适。

重要的不是「假设」而是「结论」。问题是什么?核心原因是什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如果不能直接告诉客户「这么做就能解决问题」就不算真正的解决问题。而真正的解决之策,必然源自现场。

如果去观察一些失败的决策往往会发现在推导的某个环节上,把假设当结论,尽管故事听起来毫无破绽。其中还提到了 MECE 的金字塔思考方式对于思维训练也很有帮助。

Clean Architecture

全名是「Clean Architecture: A Craftsman's Guide to Software Structure and Design」。作者是 Robert C. Martin (Uncle Bob),也是「Clean Code」的作者,好几十年的软件开发经验。这本书对「软件架构」的剖析结构清晰,从常见的编程范式(OOP、FP 等)开始讲起,再到 SOLID 原则,再上升到 Component,最后讲到了一些核心要素:如依赖、边界、服务化等。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设计理念的独特见解,而不是照本宣科,同时会结合 Demo 来阐述。比如 OOP 虽然有那么多的特性,但最重要的是 DI(依赖注入),然后讲为什么 DI 重要。

The architecture of a system is defined by boundaries that separate high-level policy from low-level detail and follow the Dependency Rule.

testability is an attribute of good architectures.

"First make it work." You are out of business if it doesn’t work. "Then make it right." Refactor the code so that you and others can understand it and evolve it as needs change or are better understood "Then make it fast." Refactor the code for “needed” performance.

影视

黑帆

今年看过的最棒的美剧,很想一口气看完,又想慢慢品尝。故事讲的是在一座尚未被正规军占领的小岛上,海盗们把抢来的财宝通过关系网销往外部,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有想把这里建立成独立王国的,有想对这块地进行殖民统治的,有想维持现状的等等,在不同的动机趋势下,各种人群开始了各种明争暗斗,堪比「权力的游戏」,演员的表演也是很大的加分项。

Rick and Morty

某个公众号强烈推荐的,一看评分出奇地高,就有了兴致。用一个关键字来描述的话就是「脑洞奇大」,永远处于喝醉状态的科学家 Rick 带着孙子 Morty 开始了各种神奇的冒险。Rick 基本上属于全知全能,可以通过「任意门」穿越到各个平行时空,可以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说的话总是那么直接,但依然有自己的苦恼。

有一集是讲在一座全是 Rick 和 Morty 的城市,有一家威化饼厂家,其独特的秘方来自于不断对某个 Rick 「播放」和女儿的温馨画面以产生某种化学元素作为威化饼干的核心成分。在被某一个工作 15 年的 Rick 破坏后,配方升级为「自由之泪」。

请回答 1988

也是一部评分超高的片,之前看了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兴致,真的看了几集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声明:我是狗焕党。

未生

职场剧,没有太狗血的剧情,进展也慢悠悠的,演员的表演很有吸引力,现在每次去公司的天台就会想起这部电视剧。

黑客帝国三部曲

之前看得一知半解,重新看一遍之后,清晰了许多,是部佳作,就是里面太多的机械类场景削弱了剧情。

Youth

适合在阳光明媚的午后看,情节舒缓,画面美,探讨了一些人生大道理,我看了两遍。

Her

AI 热潮,因此又看了一遍,斯佳丽的声音太好听了。跟 AI 谈恋爱看起来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Youtube

Let's teach for mastery - not test scores | Sal Khan

链接,可汗的 TED 分享。目前的考试制度比较死板,无法真正检验学生是否习得某种技能或知识,而且由于无法及时地修补知识缺陷,导致越往后面这个缺陷被放大地越明显,加上新的缺陷,直到某一天觉得「自己看来真不是做 XX 的料」。有了「视频教学」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基础稳固之后再更上一层楼。不过他也没有提到除了考试,还有没有更合适的验证方式。

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 Tim Urban

链接, Tim Urban 是著名博客 waitbutwhy 的作者,这个 Ted 视频分享了他对拖延症的一些理解。通过一个 Monster / Monkey / Decision-Maker 模型非常形象地阐述了拖延症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如何从 Monkey 那里重新夺回主动权。

在第二篇如何战胜拖延症 一文中作者对这个模型进行了拓展,也很形象。

一席·罗斯高:农村儿童的发展怎样影响中国未来

62 岁的斯科特·罗斯高(Scott Douglas Rozelle)是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的教授,已从事了约 30 年中国农村研究,专注于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这个结论的推导大概是这样的: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很多之前「没毕业」的国家,通过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后,都毕业了。而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人里的农村儿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只有提升这些基数较大的人群的教育才有可能让中国毕业。

Channel 推荐

  • TED-ED 不是 TED 那样的分享,都是比较简短(5 分钟左右)的小视频,制作精良,内容的覆盖面也很广,有一些有意思的逻辑推理题,我有时会在吃饭的时候提出来,效果还蛮好的。
  • 柴知道 主要是一些科普类的小视频,动画制作蛮用心的,可以开阔眼界。
  • MIT OpenCourse MIT 的公开课,内容非常丰富,甚至有德州扑克的教学视频。

音乐

音乐这块一直比较随意,没什么偏好,但总会在不经意间接触到一些印象深刻的。

Coldplay

  • Viva La Vida. 在苹果发布会上听到的这首歌,当时觉得挺带劲,就查了下,然后就挖掘了下这个乐队,原来「Yellow」也是这个乐队的作品。
  • Another's Arms.
  • Army Of One.
  • Violet Hill.

Johnny Cash

  • Hurt. Rick and Morty 里面听到的,一下就被吸引了,这首歌是在第二季结束时, Rick 向银河系政府自首时放的,很伤感。后来了解到 Hurt 所在的专辑 「American IV: The Man Comes Around」是 Johnny Cash 在世时的最后一张专辑,也极具纪念意义。
  •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 Personal Jesus.

Macy Gray

  • When I See you. 声音非常特别,有点沙哑和烟嗓,节奏感很不错。
  • The way.
  • Beauty in the World.

David Bowie

  • Changes. 这首歌更多的是纪念意义。当年在 Legend33 跟老胡一起做 App 时,常去的咖啡馆就经常会放这首歌,现在听来满满都是回忆。
  • Space Oddity. 「白日梦想家」里面第一次听到。
  • Oh! You Pretty Things.

Chaos Chaos

  • Do You Feel It? 这首歌出现在 Rick and Morty S02E03, Rick 跟 Unity 重逢,最后 Unity 再次离开了 Rick。Rick 经常会说一句无厘头的话:wubba lubba dub dub,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一天鸟人道破玄机,在他们的世界里这句话的意思是:I am in great pain, please help me.
  • Monsters.

其他

  • 遇见相似的灵魂 - 代鑫。冲这个名字就喜欢。
  • Avalanche - Leonard Cohen. 黑帆第二季结尾时听到的,Nick Cave 翻唱,查了下原作原来是 Cohen。
  • Look On Down From The Bridge. Rick and Morty S01E06 出现的,Rick 和 Morty 从另一个平行时空冒险回来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里已经死了,然后他们亲手埋葬了自己,替代自己开始了生活。之前不太明白这个 Bridge 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这个 Bridge 是连接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桥梁,放在这集作为背景非常合适。

软件

Surge

不多讲,年度最佳。

Google Music

为了能让 Youtube 离线下载和后台播放,就打算买个付费服务感受下,但不支持国内的信用卡,于是换了个思路,通过 Google Music 的付费服务来顺便激活 Youtube Red,没想到 Google Music 用下来还可以(小 bug 还是不少),可能是我的要求也不太高,对国内的曲库也没有什么要求。少数派写过一篇 Google Music 的评测 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下。

Youtube

大宝库,尤其是升级了会员之后,也没有广告,用起来很舒服,就是推荐系统有点着急。

Mindnode

Mindnode 出了 5 之后,趁着打折就买了,非常满意。现在会维护一个大的思维导图,里面的内容五花八门,从编程到交互设计到书摘等一应俱全。

Bear

用过的最舒服的笔记工具了。

习惯

要养成一个习惯非常难,下面这些正在养成过程中。

  • 跑步 (一般都在晚上 10 点之后,在公司的健身房)
  • 思维模型学习(每天学习一个)
  • 冥想(用的 Kevin Rose 出品的 Oak,比较简单,用起来也挺方便,没感受到什么明显的变化,但也没什么成本)
  • 背单词(用的「有道背单词」,做得挺不错的,目前坚持了 15 天)

其他

参加 WWDC

本来只是随便抽一下,没想到居然抽中了,索性就去感受下吧。认识了很多小伙伴,去了 Infinite 1 总部参观,在苹果总部的食堂吃了顿饭,坐了趟从旧金山到圣荷西的小火车等等,虽然自费,但从收获来讲,还是值得的。

做了个公司内部的技术文章平台

最初只是想找个写技术文章的地方,发现没有一个合适的,索性自己撸起袖子干。最开始是模仿 telegra.ph,功能比较简单,只是发布和浏览 Markdown 文章,后来随着使用方的反馈,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慢慢完善,现在功能上已经挺齐全了,包括搜索也支持了。

目前有 400 篇的文章,从结果上来看也还不错,毕竟不是「官方指定」,主要是靠着口碑传播。

皇室战争玩到 4000 杯

这个游戏玩得蛮久的,但杯数一直在 3000 那样,后来跟一同事打赌看谁先到 4000,于是就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疯狂刷杯,居然真的玩到了 4000+,人的潜力果然是被逼出来的。

复原三阶魔方

某天同事心血来潮玩起了魔方,于是就带了一个回家,然后就是对着教程各种练,有时吃饭也会带上,状态好的话,2 分多钟能还原出来,卡壳了可能就需要 3 分多了,速度上比较一般,但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用 Swift 写了个看 Android Log 的工具

有一段时间 Android 相关的问题排查地比较多,而 logcat 看起来有点累,于是就自己做了一个,找回了点做工具的感觉。把它推销给同事后,在排查 Android 问题时,会优先打开它,还是蛮欣慰的。

小结

这一年给自己打分的话,勉强及格吧,没有做出能拿的出手的东西,也没有在哪个方面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希望明年能有所改善。2018 年的方向会是机器学习、CS、JS、做一个有趣的 App,想想还是有点激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