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好好做音乐流媒体的 Spotify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的这个连接:The day I canceled my Spotify subscription,我自己也是通过灰色渠道在用着 Spotify,感觉这个 App 变得越来越重,东西越来越多,首页各种推荐给你的 List,还去不掉,自己的部分(Liked Songs,关注的 List)空间被越挤越小,差不多只占首页内容的 10%,哪天完全从首页移除我都信。同时它的 Scope 从 Music 扩展到了 Audio,开始引入 Podcast、Audiobook 等内容,这不可避免地会干扰找歌、听歌体验。

一个解决方案是把 Spotify 当作发现歌曲的地方,然后通过网站工具下载对应的歌曲,再在另一个更纯粹的音乐播放器或者 Telegram 上来听,周折了点,倒也可行。另一个方案是换一个 App 比如 Apple Music(我一直用不惯,可能是我的问题)。

现在的 Spotify 简单来说有两个问题:

  1. 过于注重歌曲/歌单推荐,使用户丧失了很大的自主权(比如这些推荐都不能关掉,或者默认不显示)。
  2. 非歌曲相关的内容比重增加,影响纯粹的听歌体验(比如我只是想听歌,听 Podcast 会有专门的 App)。

第 1 点针对留存,第 2 点针对拉新。推荐内容其实没问题,但要考虑推荐质量和侵入度。如果有一个单独的「发现」Tab 用来放这些内容,把首页留给用户自己的内容,这样就挺好。但现在首页大部分内容都是推荐,推荐的还不一定是我感兴趣的,这就很反感了。扩大 Scope 也没有问题,但新的 Scope 和旧的 Scope 要兼容。如果一家咖啡馆要扩大 Scope,从咖啡,扩展到饮品,然后开始卖果汁、王老吉,并且比重还不小,这就很奇怪了。

公司要发展,自然会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升级,但这些升级是不是你想要的就不好说了。如何判断一个产品会不会走歪路,我的经验是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

  1. 产品过往的表现。比如过去 5 年产品的一致性,是在不停地尝试方向,还是围绕某个特定的需求进行改进和优化。
  2. 融资情况。融了很多钱,还融了好几轮的要多留个心眼。
  3. 创始人的气质。比如 37SignalsJasonDHH,你能感觉到他们在某些方面是很偏执的,这种偏执可以避免产品变形。

Spotify 不再只做音乐流媒体平台,一方面是因为融了很多钱,需要拉更多人来买单,音乐这个市场已经挖掘地差不多了,那就要扩大市场,比如把[可能]听 Podcast 的用户也拉过来。还有一个原因是在音乐市场有最高的份额(只能怪不争气的 Apple Music),虽还不至于垄断,但在音乐方面确实有很高的壁垒。相比之下,一些独立开发者(小团队)的作品反而更有吸引力,因为把产品做好就是最大的竞争力,还要考虑如何触达目标用户,Bugfix,功能升级,售后等等,够忙好一阵了。

回过头来再说说自主权的丧失,对于 Mobile App,用户只能听之任之,改版不满意,也只能将就用着,而 Web App 不一样,浏览器的可定制性会强大很多,可以自定义 CSS、JS,安装插件,都不满意还可以自己做一个插件让目标网站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也是我喜欢 Web 的原因之一。

Update

使用 Spotify 过程中,发现居然有了类似抖音的上滑下滑操作,虽然很克制地将入口做得不那么显眼,但这个设计还是给我一种不太好的感觉。

经评论区的 maxos 提醒,我又重新开通了 Apple Music,设计上确实比 Spotify 更轻更舒服些,之前一直困扰我的 Favorite 问题也已经修复,首页虽然有推荐,但不多。还有一个很细但可能很有用的功能:App 重新打开后,会停在上一次打开的 Tab,而不是默认的第一个 Tab(Spotify 就没有这个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