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
「参与感」能很大程度上增强体验,获得额外的收获,而这是可以自主完成的。比如看史书时,想想如果那个角色是自己,会怎么做?看电视剧时,如果我是编剧,我会让这两个人怎么发展?看真人秀时想我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么?我会处理得更好么?
双层公寓:都会男女
打开 Netflix 看看有什么可以填充闲暇时光的,偶然看到了这部恋爱真人秀,觉得挺新奇就看了下,结果居然停不下来了。故事的背景是六个人(三男三女)在一间别墅(带泳池)里度过 18 周(不是每天都在里面,不打乱正常的工作/学习节奏,但会住在这里),然后还有一辆车。
「双层公寓」之前是富士电台的真人秀节目,2015 年开始,Netflix 与富士电视台联合制作,并在 Netflix 首播。「都会男女」整体看下来像是一部日剧:精良的拍摄,「演员」细腻的情感和东京的实景。
让我看完第一集的是养眼的小哥哥和小姐姐,但吸引我看下去的却是其他部分:无剧本,日本文化中的内敛和细腻,搞笑的场外八卦,从陌生到熟悉过程中真实性格的逐渐呈现,成员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冲突等等,会想知道之后的剧情,甚至能从中学到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无处不在的手机会带来什么副作用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 about carrying a cell phone everywhere is that you’re never bored. Boredom, like pain, is a signal.
— Paul Graham
Think Small
不要老想着你能为世界带来什么,世界会因你而产生怎样的变化。踏踏实实地找到自己的强项,找到/创造一个能发挥该强项的场景,That’s it.
Rick and Morty S05E02
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 Decoy 知道自己[可能]是 Decoy 后会想着消灭其他的 Decoy?消灭其他 Decoy 后,自己不是更容易被敌人消灭,进而违背了当初创建 Decoy 的初衷?(后来想了下,应该是担心事情失控)
夜晚的潜水艇
近日读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惊叹作者居然是 90 后。吸引我读下去的是第一篇「夜晚的潜水艇」,最 wow 的是最后一篇「音乐家」。精美的文字,无边的想象力,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穿梭,一点点去解开谜团。里面有匠人精神,有安放,有丢失最重要的东西,还有点不许联想。
那些「沉重」的话题该找谁聊呢?
可以找朋友聊,可是他们都在为了生活而马不停蹄,或者回了一个表情包;可以在网上聊,可是谁会在网上聊这些呢?最后这些问题也识趣地消失了,就像不曾有过一样。
信誉和信念
最重要的好像就只有这两个东西,信誉让你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信念可以帮你挺过最艰难的时光。就像八卦和故事,前者让我们知道谁干活靠谱,谁吊儿郎当,后者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干这些事。
至于选择,那只是一个根据信念推导出来的一个 Derived Result,不本质。比如我在早期持有过一定数量的特斯拉股票,但在看到增长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后就很快出了。我们经常会将某个人的成功归因于 ta 的选择,却看不到这个选择之后的坚持。
STP 是一个很好的模型
STP 分别是:市场细分(Segmentation) 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
简单来说,就是选取一个不同的坐标系,然后看这个坐标系的市场组成是怎样的,你在这个坐标系下你的竞争力是什么。
比如常见的笛卡尔坐标系,一个点是通过距离中心点的距离来描述的,(5,10)表示 x 方向距离为 5,y 方向距离为 10。这样确实可以描述一个平面上所有的点。但也可以有另外的描述方式,比如极坐标系,可以用「距离中点的距离和角度」来表示。
第一步 Segmentation,根据不同要素将客户群体进行细分,比如星巴克的 Segmentation 可能是收入、闲暇时间、聊天诉求、步行距离等,这样就有了一个一个的小块:比如收入低、闲暇时间多、聊天诉求强,步行距离要求不高的人(如小镇青年)。
第二步 Targeting,按照上面的画出来的一个个小块,看看哪些是自己的目标用户。对于星巴克来说收入中高、聊天诉求强、步行距离要求高的那一批人就可以是自己的目标用户。然后就大概知道了这部分人群的市场空间大概有多大。
第三步 Positioning,有了 Targeting 之后,不一定一开始就直接瞄准这些人,因为可能这个市场还是有点大(如果较小的话,增长空间也小了),这时可以找一个更小的切入点,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先把这一部分人服务好,之后再逐步扩大。
最高学以致用法
这是日本的一位精神科医生出的一本书,他本人也是该方法的忠实践行者(在 Youtube 已经输出了 3000 多个视频)。核心理念是:无输出,不输入(比较极端,但记起来比较方便)。只是做大量输入,不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反复提取、记忆背诵、检索分类及实践结合,那么脑神经,就是「走到哪儿路径消失到哪儿」。细想,是不是这样呢?这也是为什么推崇每日写作,不管写作质量如何,它能帮你反刍获取到的信息,让它的印痕更深刻些。书中提到了很多高效输出的方式(如通过 facts 和 thoughts 的方式写读后感,写得越多,大脑越活;多用图来表示,记忆更深刻)可以尝试。
暗时间
暗时间做什么,差不多能预见到一个人几年之后的状态。
为什么国内少有优秀的产品
整体来说,国内优秀作品的数量会比国外的少不少(所以对于那些愿意沉下心来打磨产品的团队,我会尤其心生敬意)。为什么呢?我觉得不是技能上的缺失,而是环境、用户群和心态的多重作用。大环境上商业化氛围过重,大家都在往钱的方向靠,一些蠢蠢欲动的团队也在伺机 Copy 出现苗头的产品;人群方面,对产品设计有较高 Bar 的人群数量还不是很多,「能用就行」的不在少数;创作者的心态方面,更希望借助各种商业模式够短期套现,而不是通过优质产品培养忠诚的用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