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boy

我在 Obsidian 上的 ZettelKasten 实践

用过不少笔记 App,都各有所长,但却很少有长期使用的,这其中我觉得更多的是自己的问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终于在尝试又一款笔记 App 失败后,打算认真地研究下这个问题。

经过一番比较后,感觉 ZettelKasten(以下简称 ZK)的理念非常吸引我。

然后就看哪个笔记 App 对它的支持最好,我对移动端以及同步没有需求,但要 Local First,并且数据不能是私有格式,方便在 App 之间迁移,这样一来可选的就不多了,主要是 Obsidian 和 Logseq,虽然之前 Logseq 用得比较多,但感觉还是缺少打磨,这次正好来尝试下 Obsidian。

经过几天使用后,目前感觉还不错,无论是 UI 还是功能,昨天还发布了 1.0 版本,增加了对 Tab 的支持。下面就来说说我的使用姿势。

经过 Logseq 的洗礼后,已经离不开 Daily Journal 了,所以这个选项一定要开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 Daily Journal 与 原子化笔记 相结合。一开始想的是,在 Journal 里可以建多个 Block,Block 之间可以相互链接,还可以给 Block 打标签。结果是我想多了,Obsidian 只支持 Page 之间的链接。

一番琢磨后,发现可以这样:一个 Page 是一个原子化笔记,然后在 Daily Journal 里去引用这些笔记。除了这些引用外,Daily Journal 里还可以随意地记录一些 Ideas 或 Thoughts:

// 随意记录一些今日的所感所想,方便将来回顾
Obsdian 换了个 theme 后,用下来感觉还不错,想要的功能基本都有了,实践一下新的笔记系统。

// 链接到今天创建的笔记
-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
- [[我的笔记系统]]

按照 ZK 的理念,每条笔记会被拆分为几个部分:

在 Obsidian 里,就是这样的:

  1. 每个 Page 都有 Tag。这个 Tag 看着简单,但其实还挺花心思的,因为我还让这些 Tag 实现了 Category 的功能,而构建 Category 是很费功夫的(想象下图书馆的图书分类)。Obsidian 支持 Nested Tags,这个对于 Category 很有帮助,比如 #programming/language/javascript,通过 #programming#programming/language 都可以被关联到。
  2. 这个就是用自己的话描述某个 Topic。在描述过程中会再去回顾相关的内容,加深印象。内容尽量与其他 Page 有关联。
  3. 描述这些内容参考了哪些文章或书。
  4. 反向链接。可以看到哪些 Page 链接到了本页,还能看到一些 Context。

这里很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话描述」和「建立连接」,前者迫使你去回顾知识,看是否真的理解了,后者需要进行些发散,一个知识点被多次连接后,印象就会深刻。这些连接,结合 Obsidian 的反向链接能力,可以让相关内容被更好地聚合。

我还有个习惯,会将书、文章甚至视频也放进来(统一放到 Assets 目录下),然后在 Page 的末尾附上内部链接(如 [[Assets/how-to-read-a-book.pdf]]),这样就不用再到别处去找参考内容了。

以上就是我在 Obsidian 上的 ZK 实践,目前感觉还不错,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心得,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