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播放器可能跟你的不太一样

听音乐是很正常的需求,市面上也有很多解决此类诉求的工具,比如 Apple Music 或者 Spotify,我之前用的比较多的是 Spotify,后来由于付款方式(不习惯将自己的账号密码让淘宝上的商家操作)不便,就切换到了 Apple Music,但实在用得不舒服(尤其是「喜欢的歌」这么简单的一个诉求,都要通过极其复杂的方式(在 Mac 端的 Music 中新建 Smart List,filter 设为 loved is true,这还不够,还要将歌曲加入到 Library 才行)才能实现),每次一进首页都要推荐给我各种新歌/可能喜欢的歌,可是大部分场景我只是想听特定的歌,就需要各种操作找到入口。

为什么音乐播放器会变成现在这样?在 iPod 时代,我们消费音乐的习惯是将买/下载下来的音乐放到 iPod 里,然后听就行了。比如 C 罗现在还在用 iPod Shuffle 听歌

5e13a5ac855cc278f2770de6 jpeg!720

或者用 Winamp/千千静听 将从各个地方捣鼓过来的音乐细心地管理起来,修改它的 MetaData,按专辑/歌手分类,那个时代的音乐好像多了一点仪式感。

2021020219415270

但流媒体出来之后,一切都变了,它让我们变得更懒,不用再去到处下载,不用再去编辑 id3 tag,在一个 App 里全部搞定。确实方便了,但我们也不再「拥有」一首歌,无论是实体还是数字形式的,我们拥有的只是一段时间的使用权。

除此之外,我更在意的是其中的商业模式,为了能让用户更高频更长久地使用 App,会结合很多推荐算法来猜你喜欢(有时确实还挺准的,当然我是指 Spotify),但这会带来两个问题:1. 歌曲的「厚重感」下降了。2. 主体变了,听歌的我好像在被算法投喂。以前的音乐就像书一样,可以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想看的时候挑一本就行。现在书还是那本书,但是要坐交通工具(网络)去某个地方(App)看,会有各种不同的新书/可能喜欢的书来吸引我。如果同一首歌听了超过 5 遍,感觉都对不起算法。现在一打开流媒体播放器,就有种 overwhelmed 的感觉,就像是算法在指导我,你应该听哪些歌。

另一方面,音乐有很强的「场景唤醒」能力。如果某一段时间经常在听一类歌,当几年后(甚至更久),再听到这些歌时,当时的场景,周围的人,发生的事都会浮现出来,这感觉很好。流媒体出来之后,这个能力也被大大削弱了,每次打开流媒体 App,首屏的内容都是新的(至少是新旧混杂的),即使我们再想听某几首歌,也很容易钻到其他歌曲里,这样音乐就凿不出时间的坑。

流媒体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现在很多 App 的共性,通过「直达人心」的算法来攫取你的注意力,用便捷的操作来形成 hook,从而达到「停不下来」的效果。这类工具我想称为「热工具」,与之相对的是「冷工具」,就像冷兵器一样,容易操作,可控,不 Magic,能否耍得 6,完全取决于操作者。我喜欢冷工具,就像 Winamp 或 千千静听那样。

于是我就开始寻找合适的播放媒介,前一阵子买过 iPod Shuffle,但后来怎么也找不到了(这可能就是做得太 mini 的一个弊端吧),想想还是从 App 入手吧,需要跨平台,最好能同步,同时属于「冷工具」,交互和 UI 尽量简单些,找了一些 MP3 播放器都不太满意,最后的解决方案是:Telegram。

Telegram 支持上传歌曲,如果同时上传多首歌曲,就可以形成 Playlist(只要上传时选择「Group」就行)。比如我最近特别想听 Bob Dylan 的 Tempest,就可以以 Playlist 形式出现

后台播放也没问题,同步的话,自然不在话下。有一个小问题是,默认点击一首歌后,当前 Chat 里的所有歌都会加到 Queue 里,无法只播放某个 Playlist,解决办法也很简单(也是官方推荐的做法),新建一个 Private Channel,然后把 Playlist forward 过去就行了。

最后就是歌曲的来源,我会优先考虑从 Youtube 下载,如果没有,再看有没有方便的渠道可以购买,还是没有的话,fallback 到其他下载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