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住所

作为一个 80 后,小时候除了学校和家,会有很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那时周边大多是农田、池塘、水渠和河流,小学时最喜欢的户外活动就是跟小伙伴一起去池塘里钓龙虾,偶尔也跟着大人去采野菜,甚至种过水稻(属于添乱的那种)。还记得外婆的后院有一片小竹林,林子里养了几只鸡,夏天在竹林里吹着小风乘凉也极为惬意。上初中后,这些农田、池塘、水渠就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工厂,过来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本地人渐渐成了少数群体。小时候,家里人常说,不好好学习,就要回家种地了,现在我想回家种地,但已经没有地了。因此,卡辛斯基在「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这篇论文中所说的「人在工业社会中的无力感」,我深有体会。

我觉得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跟大自然有紧密的连接。白居易在「池上篇」中说家要有「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放到现在来看,是极为奢侈的。但如果去一个偏远的地方,或者城市偏郊区的位置,还是有可能实现简易版本的。

选择了住在哪里,也同时决定了与亲人、好友的物理距离,而物理距离的远近会直接影响见面的次数,如果不在同一个城市,每年相聚的机会少之又少,情感连接也会弱化。我以前挺为那些没有出来同学觉得惋惜,感觉在外面更有可能发挥才能、发现机会,现在不这么想了。

综合工作、家人、好友这些因素,我的理想住所应该是这样的:是一栋独立的房子,可能的话,自己参与构建。有大院子,可以种竹子和蔬菜水果,可以供猫猫狗狗玩耍。好友和家人都住在同一个城市,有事没事串个门也很方便。工作的话,开车半小时能到(工作室或公司)。具象些的话,应该是人生果实里修一和英子那样的住所。

但理想和现实往往会有落差,这四个因素很难同时满足。选择了有大院子的独立房子,可能就无法兼顾工作、好友和家人;选择了工作和好友,住所和家人就要妥协。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同时满足这四个因素的住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