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boy

MVP VS MLP

什么是 MVP?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可以理解为「最小可行产品」,就是一个产品只包含了最精简的,用户最需要的功能。就像古人需要知道大概的时间,戳一根棍在地上,看着棍的影子心里就大概有个数了,这根棍就是 MVP。

MVP 的好处是什么?

我们在构思一款产品时,心里往往会有很多想法,尤其是开启了头脑风暴模式时,更是五花八门,简单罗列起来可能就有几十条,那么如何对这些想法进行取舍呢?

首先需要一个目标:这个产品要解决的用户痛点是什么?围绕这个点去考虑哪些想法是可行的,哪些暂时不可行,但将来会可行,哪些跟目标完全不相干等等。这个目标就像磁铁一样,把最相关的功能点都吸引了过来,这样就会产生一个 MVP。

比如想做一个专门拍猫的 App,要解决的问题是:为猫奴们提供一个专门的互动平台。然后就可以罗列功能点了,比如是否需要按猫的品种分类,是否需要讨论区,是否可以拍视频,是否需要滤镜,是否需要分享到社交网络,是否可以赞,是否可以发表养猫日记,是否可以对照片/视频评论等等。

此时会发现,好像这些功能点都跟目标有关系,那是不是需要一下子都做出来呢?不,不要这样。

Spotify Product Design

最开始要验证的一个想法是:用户会不会对这样的平台感兴趣?毕竟可以分享的平台那么多,所以这是最需要验证的。一下子上太多功能,对用户来说是会有压力的。所以最开始可以针对「猫」这个特点去做些文章,比如拍照时,可以选择猫的种类,可以按猫的种类或颜色进行筛选等等。毕竟这是区别其他平台的一个很重要的点,然后可以加上最基本的社交功能,比如「赞」。再结合几个功能点就可以出一版了。

接下来,看用户的反应和使用习惯,再从中找出问题,进行下一版的完善。

所以 MVP 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花了大把的时间去做一个产品,结果放出来后发现没人用这种尴尬的局面。

MVP 的问题在那里?

MVP 的问题在于少了情感,而人偏偏又情感丰富而细腻。想象一下,如果「Her」里面,萨曼莎的声音像机器人那样,其他都不变,西奥多还会对她那么情有独钟么?不会,因为尽管说的话一样,但机器人的声音让我们有「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会时刻提醒别人,我只是一个机器,我跟你们不一样,我只是一堆硬件和软件的产物,这样就不容易让使用者产生愉悦感。

就像在「下厨房」之前,有很多的类似的网站,但当「下厨房」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转向了它,除了界面干净整洁,使用方便外,「有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句「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抓住了多少人的心啊。

所以就引出了另一种模式:MLP。

什么是 MLP?

MLP(Minimum Lovable Product)「最小可爱产品」(总觉得怪怪的),是在 MLP 的基础上注入了情感元素,看下面这张图片。

左边的蛋糕只是一个蛋糕,是一个可以充饥的食品,可能味道还不错。右边的也还是蛋糕,但会觉得「萌萌的」,拉近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如果味道差不多,价钱也差不多,你会选择哪个?

其实很多人都想做一款体贴的产品,但最终放弃了,因为它太难了。

上层的压力

Boss 会关注项目的进度,何时能够完工,为什么进度这么慢等等,如果顶不住压力,就容易产生「就这样吧,先把功能实现了再说」这样的念头,而这样的心态是很难做出一个 MLP 的。

自己对产品倾注的情感不够

有些产品经理对待产品,会觉得这是上头交代的任务,那么我完成就好了。然后就开始寻找类似的 App 去体验,去找灵感,然后找出几个符合当前产品的表现形式或交互,凑在一起就基本完成任务了。

工程师们的压力

有时我们确实倾注了感情,也确实在原型图上有所体现,但到了工程师这里往往会遇到些困难。因为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往往看着挺小,但代码上的改动会比较大,如果工程师内心觉得这是个「没什么用」的功能,就会想出一些理由来说服你,说到最后觉得:哎,那就这样吧。

所以有爱的产品不多,但「有爱」是可以带来很多好处的,为了这些好处,也值得花时间去雕琢。

即使犯了错,也会更容易得到谅解

同样是被踩了一脚,如果是被好朋友踩的,笑笑就过了,如果被陌生人踩了,虽然也没什么,但也会略显不悦。

用户愿意再给一次机会,相信它会改进,会变得更好,毕竟对它有感情。

更容易形成部落

大多数的产品都是针对某个人群开发的,越有爱,就越容易形成部落。部落就是忠实的用户群。部落的人数越多,产品经理和公司的其他员工的存在感和满足感就越强烈。

所以,要做出更好的产品,向着 MLP 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