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boy

为什么 2021 年加入飞书是不错的选择

这是一篇招聘文章,相信从标题也能看得出来,为了让它显得比较合理,我假模假样地分析了下原因,您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要是想直接看招聘链接,可以跳到文章末尾处。

部分同学可能不太清楚飞书,简单说下,飞书是字节跳动出品,整合即时沟通、日历、视频会议、云文档、云盘、工作台等功能于一体的办公协同工具。

1. 趋势

ToC 市场的人口红利持续疲软,ToB 市场自然成为了增长的突破点,疫情带来的远程办公理念和习惯,已经让更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并依赖协同办公软件。以头部玩家钉钉为例,根据官方数据,目前(2021 年 1 月)使用钉钉的企业已经超过了 1700 万,这是什么概念?根据这篇文章的数据,截止到 2020 年 5 月,中国的企业数大概在 4000 万左右,新企业的增速大概在 13% 那样,因此即使是目前有最大市场占有量的钉钉也还没到过半的程度。

To C 领域常见的网络效应,在 To B 端也会有么?To C 场景下,身边的人如果都在用微信,那么我也「不得不」使用微信。To B 场景则不一样,A 公司和 B 公司的办公软件完全不需要保持一致,只要能够满足需求,提供可靠的服务,合作顺畅就行,市场占有量并不是最大的考虑因素。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网络效应,比如 A 和 B 都是互联网公司,且高层之间比较熟悉,如果某款协同工具赢得了 A 的口碑,就有可能让 B 公司也使用该工具。

有没有可能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大家回归到正常工作状态后,就不再需要临时满足远程办公的协同工具?有可能,但应该不是主流,且那些选择放弃的企业还是会慢慢再用回来,因为真的很方便。现在一些传统行业的头部企业也开始往数字化办公迁移,比如三一重工,华润,物美等等。

有没有可能出现马太效应,也就是赢家通吃的情况?不太会。跟 To C 场景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往往比较大,尤其是跨行业的企业,有些注重协同,有些注重管理,有些注重流程,有些注重专业能力(如电商,建筑)等等,不过这些注重点也并非是完全互斥,因此理论上是存在一个工具可以同时满足这些需求,但太难了,即使有,也定会经历长时间的打磨。要解决行业的定制化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开放,提供能力给 ISV,在协同工具的基础上开发企业定制产品,做这件事的就是开放平台。

2. 优势

再来看看飞书,为什么目前市场占有量并不高的飞书有可能在协同办公的 To B 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我觉得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点:

工具是真好用

平时国外的工具用得比较多,经常会被他们的设计和细节所打动,飞书这一年多使用下来,感觉不输那些国外的工具,有不少功能甚至更胜一筹,比如文档、表格、聊天的 Reaction、聊天的 Context 等等。这也跟字节对工具的重视有很大关系,经常能看到谢欣,张楠在反馈区反馈各种体验问题,身边使用飞书的朋友也是不啬赞美之词(当然也会有槽点)。

飞书在字节内部已经经历了 4 年多的使用和迭代,能够支持字节这样体量的互联网公司,在使用层面肯定是经得起考验的。

协同是真方便

在飞书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没有写过一封邮件,这在其他公司是很难想象的,主要得益于强大的文档系统和超方便的协同。比如在文档里可以@人,发起投票,插入群组以及各种富媒体,可以对文档实时划词评论,文档在聊天消息中也是以标题+预览图的方式展示,日历、开放平台等也都可以方便地串联起来,简单来说就是一体感很强,而不是单独的几个产品放在一起。

开放是真用力

比如 OKR 系统,就是基于开放平台搭建的,People,审批,汇报等高频应用也都是构建在开放平台之上,前面也说过,开放平台对于满足不同企业的定制化需求至关重要,因此对开放平台的持续投入也是在预期之内。

3. 增势

先来说说我身边观察到的自发使用飞书的例子吧。朋友 A 经营一家康复相关的小公司,使用飞书作为协同工具,整体感受还比较满意;朋友 B 参与一家前知乎员工创建的互联网公司,内部协作也是使用飞书。这两个例子都是我正好知道,没有主动向他们 Sell 过。飞书前一段时间刚开了「2020 飞书未来无限大会」,在这个会上宣布了与三一重工、物美、小米、南开、华润等大型企业的合作。

这两件事单独看可能没有什么,但放到一起看就很有意思了,这就意味着飞书既可以让小团队高效协作,也能满足超大型公司的协同。而且即使是超大型公司,也并非集中在某一领域,这也说明了飞书的普适性和定制化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增长就不会是太大的问题。数据层面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

最后如前面所说,企业协同办公是发展趋势,钉钉虽然有先发优势,也积累了不少的客户,但 To B 市场很大,且网络效应不如 To C 那么严重,同时飞书经历了 4 年多的打磨,积累了较好的口碑,且有很好的普适性和定制化能力,因此在协同办公市场服务好一部分客户,且持续发展问题应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