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boy

关于工作后 Gap Year 的一些经验

Gap Year 通常是指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用一年的时间作为缓冲,以实践的方式去体验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作后,也可以在两份工作之间 Gap 一段时间,可长可短,而我正好有四段 Gap Year(目前仍处于 Gap Year 状态中)的经历,也算是小有心得。

第一次 Gap Year 是大学毕业,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而自己平时积累的技能还不够 solid,于是就没有去找工作,主要在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然后有了一个机会去大连工作(短暂工作几个月后,就来到了北京),正式结束了这段 Gap 状态。

第二次 Gap Year 是在结束三年北漂后,来到了杭州,与知乎的几个同事一起创业做 App(没有成立公司,以较松散的组织在推进),那一年也正式从后端开发转向客户端开发。

第三次 Gap Year 是在客户端开发了几年后感到了疲倦,正好公司也走了一段时间的下坡路,且没有停止的趋势,于是就退出了。

第四次也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 Gap Year,是在字节结束了两年的工作后开始的。这四段 Gap Year 的用意各不相同,第一段是想为进入赛场做好准备;第二段是想换个赛道,但还是在同一个赛场;第三段是跑累了,想休息下;第四段则是想换个赛场。

我的经历不具有典型性和参考性,不过经历过这么几番折腾后,倒是有了些 Gap Year 的经验。

何时该考虑 Gap Year?

简单概括的话,Gap Year 应该是你尝试各种方式后都无法让自己继续愉快地做当前的工作且打算换一个工种或生活方式时才应该考虑的选项。因为 Gap Year 的代价还是挺大的,若无必要,不要轻易 Gap Year。

当你选择 Gap Year,也就中断了职业的连续性,告别工作状态,与行业脱轨,牺牲以工作维系的社交圈,还会减少积蓄。看着卡里的余额一天天变少心里会不会慌;平日里交流密切的同事忽然就断了联系会不会怀念;下次就业时,HR 会质疑你 Gap 一年后是否还具备所需的工作能力,适应工作节奏,能不能从容应对;如果 Gap Year 收获不大,又白白浪费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和收入会不会觉得可惜。

Gap Year 还会有一个副作用:可能让你对工作失去兴趣。工作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喜欢的工作,尚能接受的工作,讨厌的工作。既然考虑 Gap Year 了,应该就属于后二者的范畴,这两种类型的工作通常没有足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可能还有较大的压力,而 Gap Year 很好地弥补了这几点,所以一想到又要回到这种状态,可能会让你本能地拒绝。

当认真地考虑 Gap Year 时,一定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 目前的积蓄是否可以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应付两年。
  2. Gap Year 的目标是什么。

至少能应付两年的积蓄很重要,这样才能不慌,才能从容地去探索,去尝试,不然即使在刷剧,也会有压力,毕竟其他人这时都在积累工作经验,在增加收入。明确的目标也很重要,当时间可以自主支配后,如果没有目标的指引,缺少规划,一年的时间会很快地过去,毕竟当下有太多的注意力收割机。

Gap Year 该做些什么?

Gap Year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很容易出现「爽」了一阵后,又想回到工作状态的现象。除了「希望有收入保障」和「保持职业竞争力」外,「稳定的社交圈」和「工作节奏」也会是重要的诉求。要避免出现这个现象,就要想好 Gap Year 要做些什么,以下是我觉得可以去尝试的事项:

休息和重拾爱好

减缓节奏,去做那些因为工作而没能做的事,比如刷剧、看书、游戏、旅游。这些事可以放在 Gap Year 初期,一方面是圆了念想,另一方面也正好借这段时间把自己从工作的疲态中解放出来。被丢下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再捡起来,享受它带来的乐趣。

增强基础

那些长半衰期的事情,通常在「重要不紧急」象限。比如健康、阅读、写作、友谊等等,可以针对性地看看自己需要补强之处。有两个容易忽略的点:好奇心和英语。好奇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工作往往会抑制好奇心,所以可以趁这段时间把好奇心重新培养起来(大量阅读是个不错的途径,不要找那些 5 分钟讲完一本书的视频,因为这个过程少了主动思考,印象不会深刻,也很难激发好奇心)。虽然现在有各种翻译工具,但能熟练地阅读、听懂英文内容会对打开视野、获取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依赖翻译工具或翻译后的书,会有一定的不便性和滞后性,不便性会让英文内容成为兜底项,而不是首选项,从长远来看,将英文内容作为首要信息源会带来很多好处

回顾

从赛道上下来后,以旁观者的身份去重新审视这个游戏和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的表现。仔细想想,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为什么玩得不够好?是游戏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这个游戏的精髓是什么?自己的特点又是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在第二次 Gap Year 时,放弃了后端开发,选择了移动端,这个选择当然有机会成本,毕竟后端已经有几年经验,而移动端是从零开始。背后的考量是,自己对 GUI 编程会有更大的热情,也喜欢那种即时反馈,更贴近用户,风险相比后端会更小一些(不至于出现数据丢失,无法找回的情况),同时几年的后端开发也越来越感到吃力,因此做了这个决定。(有机会的话,优先考虑公司内部转岗,降低试错成本)

回顾的时间可以适当拉长,通过回顾最好得到较明确的答案: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哪些职业更适合自己。比如工作十年后,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是不是可以考虑构建自己的资产,让这些资产成为下一阶段的财富来源。或者自己在编程上能达到的高度有限,是不是可以结合某个特质,来形成独有的竞争力。

找到接下来十年都有热情去做的事

当 Gap Year 结束时,对于下一阶段要做的事应该有了比较大的把握,这件事是自己喜欢且擅长的。要找到自己的强项,可以采用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彼得·德鲁克在 Managing Oneself 一文里提到了这个方法: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 9 到 12 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

The only way to discover your strengths is through feedback analysis. Whenever you make a key decision or take a key action, write down what you expect will happen. Nine or 12 months later, compare the actual results with your expectations.

这也是 Gap Year 的一个好处,让你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去尝试。Paul Graham 在 The Top of My Todo List 一文中将许多人常见的临终遗憾,浓缩成了一句话:Don’t be a cog.(不要做一个齿轮),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要做的事。

还可以从自己期望的理想状态反推要做的事,比如理想状态是:有较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关系紧密的好友;有足够的资产(被动收入)。为了达到这个状态,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哪一类职业最能贴合这个状态。不要把问题推迟到退休,将来的事情会有很多变数,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不确定性上。

以上就是我对 Gap Year 的一些经验,希望这些 Tips 能给处于纠结状态的你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