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发展这条路上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走得很顺畅,节节高升,而另一些人则原地踏步或爬得很累,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总是与机会擦肩而过。就像搭错墙的梯子,可能辛辛苦苦地爬了上去,结果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如果总是在错误的方向上使劲,就不要指望会出现正确的结果。
在我看来,跟职业发展最相关的两个因素是:稀缺度和剩余市场空间。
稀缺度
稀缺度也就是你的优势,比如专业能力突出,或者综合能力很强等等,通常来说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理想状态下,稀缺度的增长是一条斜率固定的斜线,比如一些日企对工龄和职位很讲究,在公司待的时间越长,就越有优势。不过也有可能在某一行做了很久,但只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稀缺度的增长非常有限,斜率会比较小。同样的稀缺度,新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
不过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比如在入行的前一段时间增幅很慢,甚至做了好几年也没见得有什么起色,但好像慢慢地事情开始有了变化,增幅越来越快,就像下面这样:
房产中介就是一个例子,一开始没什么客户资源,想买房或卖房都不会主动来找他。做的时间长了,口碑慢慢有了,客户资源多了,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会出现稀缺性的陡增,好像之前播的种都开始开花结果了。
也有不少情况是后期的稀缺度会逐渐降低,因为年龄本身就是一个减分项,尤其是那些对年龄较敏感的行业,比如程序员、服务员。如果没有做出过什么成绩、也没什么影响力、对行业又缺少热情,那么很容易被新人取代。
也有些人初期很拼,具备足够高的稀缺度,后来节奏放了下来,斜率也越变越小。
所以,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培养自己的有效稀缺度。「有效稀缺」和「无效稀缺」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市场所认可。比如一个程序员如果对产品也有不少心得和经验,这就是有效稀缺;同样是一个程序员,如果相声说得很好,可能加分就不那么多了(但可以给团队带来欢乐,还是加分的);如果可以单手做 50 个俯卧撑,这样的配搭虽然也很稀缺,但这两个放一起无法形成合力,属于无效稀缺。
当我们面临一些选择时,选对了和选错了,结果往往会大不相同,从稀缺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这样的:
这个往往是选了一条容易的路。
这个通常是选了个 hard 模式。
所以跳槽如果不能增加有效稀缺度,即使短期来看收益不错,从长远来看可能是弊大于利。
如何提升稀缺度
最简单的方式是把自己投放到合适的环境中,如何才算是合适的环境呢?我觉得是「平级同事平均比你厉害 20%」。20% 自然是大概值,想表达的意思是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同时又不会由于差距过大而出现沟通障碍。
除了「稀缺度」外,决定职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剩余市场空间」。
剩余市场空间
剩余市场空间就是市场对该稀缺度的需求程度,这里涉及到市场本身的大小和当前的饱和状况。比如 10 年前一个能修诺基亚全系列的人具有很高的稀缺度,也有不错的市场空间,但 10 年后,这个市场几乎已经没有了。
图上右边的那部分表示该稀缺度对应的市场空间,灰色表示该空间已被满足的部分,空白部分就是剩余市场空间,像上面这张图就表示这个市场还远未饱和,此时该稀缺度的人才会很受欢迎。
最理想的模式就是,市场空间足够大,同时满足需求的人才又不多,就像这样(比如当年的移动互联网初期),不过这样的时机并不多。
一段时间过后,可能就会变成这样:
这时会发现可选的机会越来越少,解决之道要么继续提升稀缺度,要么找一个足够大的剩余市场空间。不过不太建议选后者,因为你看到的跟实际的剩余市场空间往往不匹配,甚至很不匹配。
小结
职业发展是大事,建议每个季度在完成公司的 KPI 之外,也 Review 下自己的稀缺度和当前的剩余市场空间,发现苗头不对,可以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