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boy

2021 Review

2021 这一年如果要有个分界点的话,那就是年中离开字节跳动。在飞书工作了两年之后,自觉还是无法适应和胜任相关的工作。一方面自己对移动端开发的热情越来越低,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强烈的意愿,另一方面飞书的强度对我这个「老人」挑战也挺大的,加上 ToB 业务属性,处理多方问题和反馈也对精力撕扯得厉害。不过确实也学到了很多,尤其是身边的小伙伴们,他们真的很棒。

辞职之后给了自己一段缓冲期,逐步去探索能够持续有热情地做十年的事情。不得不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一件奢侈品,一旦适应就很难再回去了。

缓冲

从别人安排的有节奏的工作状态,到需要自己来安排一天的时间,大概就是暑假毕业还没有暑假作业的感觉。会先进入到缺什么补什么的状态:刷推,玩游戏,看剧,阅读,更新博客,画画,做 App,回家,如果没有疫情,应该还会例行每年的日本行。

剧集

双层公寓

某天打开 Netflix,出现了这部剧的推荐,看介绍还挺有意思的:

三男三女让他们在同一个家中居住,从中观察他们在一起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每个人的背景,身份和工作都不一样。除了在家中表现出的场景,在户外和工作里,镜头也跟踪拍摄。 没有剧本,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生活怎么发展,全凭他们演绎。

于是就点开看了下,然后就很自然的看了下去。整部剧洋溢着一种美感:电视剧的质感,用心的配乐,养眼的参与者,考究的别墅,东京的旅游景点和美食。可能跟日本的文化有关,成员之间的相处挺细致的,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就必须要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去化解矛盾,去关心别人。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场外点评,嘉宾们会通过细致的观察,结合自己的人生履历,找到切入点,去剖析其中的意味,不时伴随着精准的吐槽,像在听一场脱口秀。

风筝

一定要看无删减版(51 集)。国内的电视剧看的不多,「风筝」给我的感觉是挖到宝了。

一直以为「潜伏」之后,很难再有谍战片能与之一较高下了,但「风筝」确实达到了新的高度,超长的时间线也很罕见(从解放前一直讲到文革结束)。前 20 集并没有感觉到多出彩,罗海琼(饰演韩冰)的表演一度让我觉得很出戏,但后面的剧情发展着实惊艳,可以一瞥当时那场运动下人们的状态,可以看到信仰冲突和深厚友情带来的痛苦与煎熬,想杀我的是我的战友,救我的却是我的敌人。到后面谁是影子已经不重要了,就想这俩人能多过一阵相安无事的日子。

短剧开始啦

虽然 makubes 号没有发现任何宝藏,壮志未酬,就要沉船了。但我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冒险。

也是一部五星推荐的剧,风格上跟火花有点像,剧里的三位主人公有 10 年之约,如果 10 年之后还没火,就解散。结果确实也没火,但这个过程让他们收获极多。两位女性角色,一个是三人组合的铁杆粉丝,另一个是她的妹妹,这五个人的生活因为短剧而串联在一起。每一集都有一个短剧,这些短剧都提炼自三人生活中的一些事,不一定那么好笑,但品一品还挺有味道。演员们的演技真的炸裂,不少桥段很自然地就把眼泪勾了出来(当然编剧也功不可没)。

东京爱情故事

很古老的一部日剧,画质不高,一开始也不怎么吸引人,勉强看了下去,越到后面却陷得越深,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部剧会有这么高的分。女主的设定和表演放到今天都足够出类拔萃。

宇宙时空之旅

毫无疑问是一部巨作,作者追随卡尔·萨根的脚步,重新梳理了下探索宇宙的脉络,画面极其精美,结果看的过程很过瘾,忘得也快···

看之前我有些疑问:宇宙的发展路线是怎样的?作为人类如何 follow 这个发展路线?看完之后我觉得宇宙并没有什么发展路线,而是在几个非常基础的设定之上演化,这个设定可能在大爆炸的那个瞬间就完成了。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极其微小的变化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也让未来变得不可预测。

硅谷

非常用心的一部剧,讲述了几个程序员在硅谷的创业历程,整体偏喜剧向,但设定很扎实,人物形象非常丰满。虽然饰演 Peter Gregory 的演员意外去世,饰演 Bachman 的演员第四季后退出带来了些遗憾,依然无法掩盖这部剧的出色。

非自然死亡

有一个月差不多都在看日剧,从坂元裕二野木亚纪子, 金子茂树

「非自然死亡」是一部行业剧,编剧显然用心地去了解过这个行业,作为观众也可以对这个行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甚至在心中就埋下了进入这个行业的种子。剧情挺紧凑的,以为会走温情路线,结果是悬疑为主。还有就是上户彩和石原里美到底该如何分辨···

重版出来

又是冢原亚由子(导演) 和 野木亚纪子(编剧)合作的一部行业剧。可以了解了日本漫画业的运作机制。剧中把漫画家、责编、书店和读者的关系捋得很清楚,也可以看到各个角色之间的那种牵绊。

我的事说来话长

一个啃老族,不想上班,乐趣是在吃饭的时候和一家人斗嘴,这就是主角的设定,看起来不怎么讨好,却有奇妙的治愈效果。

母亲

一集一泪目,坂元裕二在扣细腻的情感上确实有独到之处。整部剧都是围绕着「母亲」这个主题,所以以女性演员为主,小女主也太可爱了。

Odd Taxi

可能的话,还是要看原版,B 站的有删减和处理(如血被 tint 为黑色),导致看完之后,有一个很大的疑团一直没解开(因为被删掉了)。

哈利波特

在老家时,终于把哈利波特系列看完了,挺过瘾的。10 年来,几乎没有换过人(除了几位不可抗因素无法参与拍摄的),这点也挺打动我的,可以看出大家对这部剧的用心和爱心。斯内普这条线很棒,从开始一直到结束,演员演得也无可挑剔,死亡圣器的设定也不错。

PS: 多比的战力我觉得可以排进前三。

阅读

项塔兰

如果要评 2021 最爱的一本书,那就是「项塔兰」了。一本自传式小说,作者本身的经历就很神奇:曾经是大学中最年轻的哲学和文学讲师,婚姻破裂后染上了毒瘾,抢过银行,越过狱,后来流亡印度。「项塔兰」就是以这些经历为蓝本的作品。

人对人所做的最不堪的事,是打击对方内心里想热爱世界的那个部分。

“祝她生十个女儿,每个女儿都嫁得风风光光!”

我们干预外界时,我们有所作为时,即使抱持最良善的动机,也永远都可能带来新灾难。那灾难或许不是我们直接促成的,但没有我们的作为,那灾难不可能会发生。卡拉曾经说过,世上最不可原谅的错事,有些是由有心改变现状的人造成的。

挽救计划

这本书是在 2021 年 12 月末开始看,2022 年元旦期间看完的,也罗列到这里吧。「火星救援」之后 Andy Weir 的又一新作,非常棒,依旧硬科幻,设定也很有意思:太阳的能量被一些小家伙吃掉了,这样到达地球的太阳光就少了,就会导致地球越来越冷(温室效应居然有了正面效果)而无法生存。主角的任务就是找到治理这些小家伙的方法,把地球从危难中解救出来。看着很玄幻,但作者就是能把它合理化,这不仅需要脑洞,还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准备抽时间看下英文原版。

刀锋

毛姆的主要作品之一,看的过程中才发现之前有读过。这本书中,不一样的灵魂是一个叫拉里的人,在一次战争中,同伴为救他而身亡,让他对人生感到迷惘,他也开始了寻悟之旅,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很鲜明。我觉得毛姆做得很好的一点是,不是通过这些人物对比来反衬出拉里的高尚,更多的是描述不同的人生选择。拉里就像一块糖,对更多人来说,你可以尝尝糖的滋味,但不用变做糖。

凡是对我有深远影响的人,几乎都是碰巧遇到的,但回想起来,却好像命中注定,仿佛全是在我需要他们时出现的。

被讨厌的勇气

二刷了,讲的有点多,简单梳理了下,大概是这几点:

虽然书的核心是阿德勒心理学,但也能看到「你的灯亮着吗」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两本书的影子。不时翻翻还是会有所收获。

恶意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也是二刷,但就像看第一遍一样 🤦🏻‍♂️,故事的设计没得说,层层反转,惊叹东野的功底。

上帝掷骰子吗

还是二刷 ‍,讲量子力学的书,从物理学的两朵乌云开始,故事性很强,能感受到作者的物理学功底,在一些知识点的表述上也很形象。当一本小说看也未尝不可,量子力学里面的各个大牛,就像闯荡江湖的侠士,只不过他们做的不是行侠仗义之事,而是智力大冲浪。

货币未来

详细地介绍了货币的历史、职能、与政府的关系、以及现在的数字货币。虽然主角是货币,但能了解到很多货币之外的内容。

货币的增加对社会来讲并不是好事,因为无论多少数量的货币,对任何规模的任何经济来说,都是足够的。一种货币媒介能更好地抑制自身的增产能力,就能更好地扮演交易中介和稳定的价值储存载体的角色。

在类似于铜这样的金属作为货币的社会里,财富将从储蓄者那里源源不断地被窃取,奖励给开采了超量金属的掘金者。在这样的社会里,储蓄和有用的生产将会减少,然而人们痴迷于生产货币最终会导致贫困,这个社会最终会被生产力更高的社会所超越和征服,在那些社会里,人们有更好的事情做,而不是汲汲于生产货币。

货币贬值带来的关键问题是,它惩罚人们为了未来进行的储蓄行为。

十分钟冥想

这本书基本解答了我对冥想的疑惑。比如冥想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要专注于呼吸,走神了怎么办。呼吸是一个专注客体,可以让你聚焦于当下,也可以是一个杯子,或者声音。冥想过程中很容易走神,这没有关系,记得自己走神了,然后回到呼吸上即可。冥想可以帮助你不被情绪或者念头拽着走,更加理性,更加专注于当下,从而得到「头脑空间」,也就是宁静与澄澈。

文章

重读了 Paul GrahamWait But Why 的一些文章,顺便翻译了下。读了 Derek Siver 的新书 How To Live,梳理了计算机的发展史,整理了自己对工程师成长的感悟。还是以扩展视野,切换角度为主。

画画

画画时会忘了时间的存在,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就打算系统地学习一下。啃了几本书,稍微找着了点门道,但感觉自己还是无法沉浸在其中,容易被其他更好玩的事物吸引,仍需磨练。

回家

也是有段时间没回老家了,这次在家待了两个礼拜,感受着记忆中的氛围,吃着熟悉又陌生的家乡菜。正如 The Tail End 所说,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长,但换算成「次」的话,其实并没有多少,所以珍视每次相聚的机会,注重时间的质量。

这次回去还约了几个高中同学叙叙旧,听着他们聊着单位里的各种事情,其他同学的境况,还是那熟悉的感觉。

探索

探索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困难,一方面要找到契合自己的事情本身就不容易,另一方面还有很多能够带来短期愉悦的事情在勾搭你,一不小心一天就过去了。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个月,等到回顾时发现好像这个月也没做什么,索性就不回顾了。

下面这些是我这段时间的探索方向。

Generative Art

Generative Art 的奥义是通过编程的方式去绘制奇妙的图案或者动画,会结合设计、数学和物理。这个过程很考验创造力,目前正在看 THE NATURE OF CODE 这本书,收获还是挺大的。这块会继续投入精力去探索。

Frontend

把前端的知识体系梳理了一遍,主要围绕 JavaScript / React / Next.js / Webpack 和 TailwindCSS。相对 iOS 的开发环境,我还是更喜欢前端的这一套,虽然也是挺复杂的,但 VSCode 给了很大的加成。

Rust

这篇文章启发,加上连续几年被评为最受喜爱的编程语言,就去了解了下 Rust,两个礼拜摸索下来之后,确实很不错。虽然还没想到具体的使用场景,但应该会继续学习。

ByteTalk

做一档播客节目的想法也有段时间了,但没想到太好的切入点。然后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些程序员们其实挺有聊头的,或许可以试试做一期讲述程序员故事的播客,然后就拉了当时在飞书的几个小伙伴来家里搓一顿,顺便把第一期播客给录了(期间还玩了桥牌,很有意思的益智竞合类游戏,规则比较简单,但也考验技术和默契)。

剪辑完后在朋友圈和 Twitter 发了下,效果还不错,也收到了些反馈,就想着约其他合适的对象来聊聊,尝试邀请了几位,没想到都成了,这也给了我信心。在与这些嘉宾的聊天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开阔了视野。在跟 AntfuTienson 聊完后,我甚至想搞个英文的账号和博客,去感受下跟世界互联网接轨的感觉。

虽然前期准备和后期剪辑挺耗时间的,但看到播出后大家的反馈还是挺欣慰的。由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新的一年 ByteTalk 的更新频率可能会降一下,如果有合适的访谈对象,还是会尽力去争取的。

利器

M1 MacBook Pro

一度还挺犹豫的要不要买,毕竟 14 年的那款 MBP 用着还行,虽然已经能感受到吃力。后来被朋友 push 了下,就下单了,然后就是真香。这种全方位提升带来的愉悦真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日常工作。

Logseq

Randy 聊时,他提到的一款利器,就试用了下,确实不错。不同类型的笔记工具基本都体验过,但都没有 Logseq 用着舒服。极低的使用心智(不需要手动新建文件、维护分类等)带来了更高的使用频率,结果就是一不小心就记了很多笔记。在使用了大概一个月后,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使用习惯。这也促成了跟 Tienson访谈

35mm

这是古墩路上的一家咖啡馆,不大,在一座写字楼的高层,很喜欢这里的氛围,适合看书和学习,通常会坐一下午或者一整天。

Book4You

一个下载电子书的地方,很全。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