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史蒂芬·平克在《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中挑战了普遍认为暴力正在增加的观点,通过大量历史、考古、心理学和统计学证据,论证了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暴力(包括战争、凶杀、酷刑、奴役等)实际上呈现出显著的、多尺度的衰退趋势。他追溯了从史前无国家社会的极高暴力死亡率,到早期国家形成后的下降(“利维坦”效应),再到中世纪晚期以来凶杀率的持续降低(“文明化进程”),以及18-19世纪人道主义革命(废除奴隶制、酷刑等)和二战后的“长和平”及冷战后的“新和平”。
平克认为,这种衰退并非偶然或人性本善,而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推动的。他将这些因素归纳为对抗人类暴力冲动(“内在的恶魔”:掠夺、统治、复仇、施虐、意识形态)的“更好的天使”:利维坦(国家对暴力的垄断和法律秩序)、商业(贸易和经济相互依存使他人更有价值)、女性化(对女性权益的尊重和价值观的改变)、理性(运用知识、批判性思维和抽象推理质疑暴力传统)和同理心(通过文学、媒体、旅行等扩大关怀圈)。理解这些推动暴力衰退的因素,对于维护和进一步减少暴力至关重要,尽管暴力并未消失,且面临新的挑战,但历史趋势提供了希望和指导。
内容精简
《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为什么暴力会衰退》是史蒂芬·平克的一部开创性著作,它系统地论证并解释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暴力水平的显著下降。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反直觉的:尽管新闻媒体充斥着暴力事件,但人类实际上生活在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平克通过跨学科的证据,从史前时代一直考察到21世纪初,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
第一部分:证据——暴力衰退的六大趋势
平克首先花了大量篇幅呈现暴力衰退的证据,将其分为六个主要趋势:
-
驯化进程 (The Pacification Process): 这是指从史前无国家社会向早期国家社会的转变。通过对考古遗址中遗骸创伤、民族志研究和史前艺术的分析,平克指出,在没有中央集权政府、依靠部落或家族复仇的社会中,暴力死亡率(包括凶杀和战争)极高,可能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0%到60%以上。早期国家的出现,通过垄断暴力、建立司法系统和解决争端机制,极大地降低了内部的暴力水平。这被称为“利维坦”效应,即一个强大的、合法的国家机器能够抑制私人暴力。
-
文明化进程 (The Civilizing Process): 基于社会学家诺伯特·埃利亚斯的研究,平克展示了自中世纪晚期以来,欧洲国家内部的凶杀率如何持续且大幅度下降,从每10万人年约50-100人下降到20世纪末的约1人。这一进程与国家的巩固、司法系统的完善、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规范的变化有关。人们被要求更加控制冲动、遵循礼仪、延迟满足,暴力行为变得越来越不可接受。
-
人道主义革命 (The Humanitarian Revolution): 18世纪和19世纪见证了对系统性暴力形式的强烈反对和废除。这包括废除奴隶制、酷刑、残酷的刑罚(如车裂、火刑)、血腥运动(如斗兽)、决斗以及对异见人士的迫害。这一革命与启蒙运动的思想、印刷术的普及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密切相关,促使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残忍习俗。
-
长和平 (The Long Peace):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尽管存在冷战、代理人战争和局部冲突,但与之前几个世纪相比,大国之间的直接冲突和由此造成的死亡人数大幅减少。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国际组织的建立、民主国家的增多以及经济全球化都被认为是促成长和平的因素。
-
新和平 (The New Peace): 冷战结束后,不仅国家间战争继续减少,内战、种族灭绝和政治屠杀的发生率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虽然卢旺达、前南斯拉夫等地的种族灭绝令人震惊,但从全球范围和人均死亡率来看,这些事件并没有逆转整体的下降趋势。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干预以及民主化进程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权利革命 (The Rights Revolutions):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针对特定群体(如妇女、儿童、少数族裔、同性恋者、动物)的暴力和歧视性行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谴责,并在许多地方有所减少。这包括反家庭暴力、反虐待儿童、民权运动、女权运动、LGBTQ+权利运动等。这些运动扩大了“道德圈”,将更多群体纳入关怀范围。
平克承认,暴力并未消失,且存在例外和波动(如两次世界大战),但强调这些是长期下降趋势中的巨大但局部的逆流。他通过大量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暴力死亡率在不同尺度(千年、世纪、几十年)上的下降。
第二部分:心理学——内在的恶魔与更好的天使
为了解释为什么暴力会发生以及为什么它会衰退,平克深入探讨了人类心理学。他提出了人类行为中与暴力相关的五种“内在的恶魔”:
- 掠夺性暴力 (Predatory Violence): 工具性暴力,不伴随愤怒或情绪,为了获取资源、权力或达到目的而冷酷地实施。
- 统治性暴力 (Dominance Violence): 为了地位、荣誉、控制或威慑竞争者而实施的暴力,通常与男性之间的竞争有关。
- 复仇 (Revenge): 对感知到的错误进行报复,形成暴力循环。
- 施虐 (Sadism): 从他人的痛苦中获得快乐,相对罕见,通常与其他动机结合。
- 意识形态 (Ideology): 集体信念体系,将暴力合理化为实现乌托邦、净化社会或服从神圣命令的手段。
同时,平克也提出了五种能够抑制或对抗这些“恶魔”的“更好的天使”:
- 利维坦 (The Leviathan): 指的是国家及其法律系统、警察和军队。国家通过垄断武力,剥夺了个人或群体私力复仇的权利,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争端解决机制,从而减少了无休止的暴力循环。法律和秩序是暴力衰退的基础。
- 商业 (Commerce): 随着贸易和经济相互依存的发展,人们发现与他人合作、交换商品和服务比掠夺更有利可图。贸易创造了正和博弈,使得“他人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从而降低了暴力的经济动机。
- 女性化 (Feminization): 平克认为,随着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程度提高,女性的价值观(通常更倾向于合作、养育和规避风险)对社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这有助于抑制男性主导的、与荣誉和统治相关的暴力形式。
- 理性 (Reason): 启蒙运动以来,人类运用理性和批判性思维审视传统习俗,包括那些鼓励暴力的习俗(如血亲复仇、荣誉决斗)。抽象思维、知识积累和教育普及使人们能够理解暴力的长期后果,并寻求更理性的解决方案。
- 同理心 (Empathy): 通过文学、历史、新闻、旅行和日常互动,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视角,扩大自己的关怀圈,从而更难对他人实施暴力。印刷术、媒体和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同理心的传播。
第三部分:理解与未来
平克在书的最后部分讨论了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暴力正在增加(主要是由于媒体的聚焦和“可用性启发法”),并强调了理解暴力衰退原因的重要性。他认为,暴力并非人类不可改变的本性,而是对特定环境和激励的反应。暴力衰退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人类努力的结果。
理解“更好的天使”如何发挥作用,对于维护和继续减少暴力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支持法治、促进经济发展、倡导性别平等、推广教育和批判性思维,并培养同理心。虽然恐怖主义、新的战争形式和犯罪等挑战依然存在,但历史趋势表明,通过增强“更好的天使”的力量,人类有能力进一步减少暴力,创造更和平的未来。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希望,但也提醒我们,和平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警惕。
要点
以下是《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的主要要点及其层级关系:
-
核心论点: 暴力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显著衰退。
- 挑战普遍认知(暴力正在增加)。
- 原因:媒体聚焦和“可用性启发法”导致感知偏差。
- 证据是跨学科的(历史、考古、统计、心理学)。
-
暴力衰退的六大趋势(证据):
- 驯化进程 (The Pacification Process):
- 从无国家社会到早期国家。
- 无国家社会暴力死亡率极高。
- 早期国家通过“利维坦”效应降低内部暴力。
- 文明化进程 (The Civilizing Process):
- 中世纪晚期以来欧洲凶杀率大幅下降。
- 与国家巩固、司法完善、社会规范变化相关。
- 强调自我控制和礼仪。
- 人道主义革命 (The Humanitarian Revolution):
- 18-19世纪废除系统性暴力形式。
- 例:奴隶制、酷刑、残酷刑罚、决斗。
- 受启蒙运动和思想传播影响。
- 长和平 (The Long Peace):
- 二战后大国间战争减少。
- 因素:核威慑、国际组织、民主、经济互依存。
- 新和平 (The New Peace):
- 冷战后内战、种族灭绝、政治屠杀减少。
- 因素:联合国维和、国际干预、民主化。
- 权利革命 (The Rights Revolutions):
- 20世纪后期针对特定群体的暴力减少。
- 例:反家庭暴力、儿童保护、民权、女权、LGBTQ+权利。
- 扩大“道德圈”。
- 驯化进程 (The Pacification Process):
-
暴力的心理根源(内在的恶魔):
- 掠夺性暴力 (Predatory Violence) - 工具性。
- 统治性暴力 (Dominance Violence) - 地位、荣誉。
- 复仇 (Revenge) - 报复。
- 施虐 (Sadism) - 从痛苦中获乐。
- 意识形态 (Ideology) - 合理化暴力。
-
暴力衰退的推动因素(更好的天使):
- 利维坦 (The Leviathan):
- 国家对暴力的垄断。
- 法律秩序和司法系统。
- 减少私力复仇。
- 商业 (Commerce):
- 贸易和经济相互依存。
- 使他人更有价值(正和博弈)。
- 降低掠夺动机。
- 女性化 (Feminization):
- 提高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影响。
- 抑制男性主导的攻击性。
- 理性 (Reason):
- 运用批判性思维质疑暴力传统。
- 理解长期后果。
- 教育和知识传播。
- 同理心 (Empathy):
- 理解他人感受,扩大关怀圈。
- 通过文学、媒体、旅行等促进。
- 利维坦 (The Leviathan):
-
结论与启示:
- 暴力衰退是人类努力的结果,非必然。
- 理解“更好的天使”对维护和平至关重要。
- 需要持续加强法治、商业、性别平等、教育、同理心。
- 面临新的挑战,但历史趋势提供希望。
问答
以下是帮助理解本书要点的问答:
Q1: 《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的核心论点是什么? A1: 核心论点是,尽管我们可能感觉暴力无处不在,但从长远的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暴力水平实际上已经显著下降。
Q2: 平克是如何证明暴力衰退的? A2: 他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考古证据、统计分析和跨文化比较,展示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凶杀率、战争死亡率、酷刑和奴役等各种形式的暴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
Q3: 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暴力在增加? A3: 这主要是因为媒体对暴力事件的聚焦报道,以及人类心理上的“可用性启发法”,使得我们更容易回忆起暴力事件,从而高估其发生频率。
Q4: 平克认为导致暴力的主要心理因素(“内在的恶魔”)有哪些? A4: 主要有五种:掠夺、统治、复仇、施虐和意识形态。
Q5: 平克认为推动暴力衰退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更好的天使”)有哪些? A5: 主要有五种:利维坦(国家和法律)、商业(贸易和经济互依存)、女性化(女性地位和价值观)、理性(启蒙和知识)和同理心(理解他人感受)。
Q6: 什么是“利维坦”效应? A6: 指的是早期国家通过垄断武力、建立法律和司法系统,有效地减少了无国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私人暴力和复仇循环。
Q7: “文明化进程”是指什么? A7: 指的是自中世纪晚期以来,随着国家巩固和社会规范变化,欧洲国家内部凶杀率持续下降的过程,伴随着人们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
Q8: “人道主义革命”带来了哪些变化? A8: 18-19世纪,社会开始系统性地反对和废除奴隶制、酷刑、残酷刑罚等传统暴力形式。
Q9: “长和平”和“新和平”分别指什么? A9: “长和平”指二战后大国间战争的减少;“新和平”指冷战后内战、种族灭绝和政治屠杀发生率的下降。
Q10: 平克认为理解暴力衰退的原因有何重要性? A10: 理解这些原因(即“更好的天使”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和平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因素推动的结果。这为我们维护和进一步减少暴力提供了方向和希望,知道应该加强哪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