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叙事艺术,特别是银幕剧作的权威指南。它并非提供刻板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故事创作的底层原理,强调结构、人物、冲突和主题的有机结合。
麦基的核心论点是,优秀的故事源于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对叙事技巧的精通。他详细阐述了“故事设计”的重要性,特别是经典的“三幕结构”或“原型情节”(Archplot),包括关键要素:激励事件(Inciting Incident)打破主角生活的平衡,主角为达成明确或潜意识的目标而行动,遭遇不断升级的冲突和障碍(渐进式复杂化 Progressive Complications),经历危机(Crisis)的抉择,最终在不可逆转的高潮(Climax)中解决核心冲突,并在结局(Resolution)中展示新的平衡状态。
书中强调,人物性格(Characterization)只是表面,人物的“真实本性”(True Character)只有在压力下做出选择时才能显现,而这些选择推动着情节发展。结构与人物密不可分。冲突是故事的命脉,源于主角的欲望与各种对抗力量(内心的、人际的、环境的)之间的矛盾。麦基还引入了“鸿沟”(The Gap)的概念——即期望与结果之间的差距,这是驱动场景和故事前进的动力。
此外,麦基探讨了故事的“控制性思想”(Controlling Idea)或主题,即故事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它通常通过高潮的最终行动及其结果来体现。他还讨论了场景设计、对白的功能(尤其是潜台词)、不同情节类型(如迷你情节 Miniplot 和反情节 Antiplot)以及写作的原则和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故事》主张写作是一种需要智慧、情感投入和精湛技艺的艺术形式,其目的是创造出能引发观众深刻情感共鸣并揭示生活真相的有意义的体验。
内容精简
引言:故事的力量与技艺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的开篇就强调了故事在人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故事不仅是娱乐,更是我们理解世界、传递经验、探索人性、赋予生活意义的主要方式。他反对将剧本创作视为仅仅依赖灵感或遵循僵化公式的过程,而是主张将其视为一门需要学习、实践和掌握基本原理的技艺(Craft)。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揭示这些普适性的故事原理,帮助写作者创造出强大、动人且具有商业潜力的作品。
第一部分:故事的要素
1. 结构:故事的骨架
麦基将结构定义为“一系列按照时间和因果关系精心安排的事件”。他认为结构并非束缚,而是解放创造力的基础。没有结构,故事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 故事价值(Story Values): 故事是在一系列“故事价值”的两极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些价值可以是正面的(如生命、爱、正义、希望),也可以是负面的(死亡、恨、非正义、绝望)。故事的进展体现为这些价值在冲突中的转变。
- 激励事件(Inciting Incident): 这是故事的起点,是打破主角生活平衡、引发核心冲突的关键事件。它必须发生在主角身上,将他/她推向一个必须追求的目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改变主角的生活,使其无法回到从前的状态。
- 情节设计(Plot Design):
- 原型情节(Archplot - 经典设计): 这是麦基重点阐述的结构,也是好莱坞及主流叙事中最常见的形式。其特点包括:一个主动的主角,为追求明确的目标而奋斗;外部冲突为主,但也涉及内心和人际冲突;发生在连续的时间内,遵循清晰的因果逻辑;最终以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高潮结束,带来圆满或悲剧的结局。
- 迷你情节(Miniplot - 极简主义): 相对于原型情节,迷你情节更注重内心冲突,主角可能较为被动,结局可能是开放式的,情节简化,强调内部变化而非外部行动。
- 反情节(Antiplot - 反结构): 这是对传统叙事结构的颠覆,可能时间线混乱、因果关系模糊、人物缺乏一致性、结局荒诞或虚无,旨在模仿生活的随机性和荒谬感。
- 故事三角(The Story Triangle): 麦基用这个模型展示了原型情节、迷你情节和反情节在结构复杂度和对现实描绘方式上的关系。原型情节位于顶端,最为经典和常用。
- 渐进式复杂化(Progressive Complications): 在激励事件之后,主角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会遇到一系列不断升级的障碍、冲突和困难。这些复杂化不仅来自外部的对抗力量,也可能源于主角内心的矛盾或人际关系的纠葛。它们层层递进,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加赌注,并不断揭示人物的深层本性。
- 鸿沟(The Gap): 这是麦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当人物采取行动期望达到某个结果,但实际发生的结果却与期望不同甚至相反时,就产生了“鸿沟”。这个鸿沟迫使人物重新评估、做出新的选择,从而推动场景和整个故事向前发展。它是制造悬念、驱动情节、揭示人物的关键机制。
2. 人物:选择即是本质
麦基认为,人物不仅仅是一系列特征的集合(Characterization),其“真实本性”(True Character)是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得以显现。
- 人物塑造 vs. 真实本性(Characterization vs. True Character): 人物塑造是表面的特征(外貌、言谈、习惯、背景等)。真实本性则是人物内在的道德、意志和价值观,只有在面临两难抉择,特别是高风险、高压力的情境下,人物的选择才能揭示其核心。
- 人物弧光(Character Arc): 许多故事(尤其是原型情节)中,主角会经历一个转变过程,即人物弧光。这个转变通常是由于故事中的冲突和经历迫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或世界,最终在思想、行为或价值观上发生深刻变化。弧光的真实性源于人物在压力下做出的艰难选择。
- 结构与人物的关系: 麦基强调,结构和人物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结构(情节)是人物行动和选择的舞台和结果;人物的欲望、需求和在压力下的选择驱动着结构(情节)的发展。二者相互定义,缺一不可。
3. 冲突:故事的动力
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冲突是主角欲望与阻碍其实现欲望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对抗。
- 冲突的层面:
- 内心冲突(Inner Conflict): 主角内心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或欲望之间的矛盾。
- 个人冲突(Personal Conflict): 主角与其他人(朋友、家人、爱人、对手)之间的冲突。
- 外部/物理冲突(Extra-Personal Conflict): 主角与环境、社会制度、自然力量或命运等非个人力量的冲突。
- 对抗力量原则(Principle of Antagonism): 一个故事的深度和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抗力量的强度和复杂性。对抗力量越强大、越聪明、越能击中主角的弱点,主角就必须变得更强大、更聪明、做出更艰难的选择,从而使故事更具张力,人物形象也更丰满。反派或对抗力量不应是简单的“坏人”,而应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动机。
4. 意义:控制性思想
故事不仅仅是事件的序列,它还表达了某种对生活的看法或意义。
- 控制性思想(Controlling Idea): 这是故事的核心主题或信息,是作者通过故事想要传达的对生活某个方面的见解。它通常包含两个要素:价值(Value)和原因(Cause)。例如,“正义最终战胜邪恶,因为主角坚持不懈的斗争揭露了真相”(正面结局)或“爱情在背叛面前会毁灭,因为自私最终会侵蚀信任”(负面/讽刺结局)。
- 主题的表达: 控制性思想不是通过说教或旁白直接陈述,而是通过故事高潮处的最终行动及其带来的价值转变来证明或体现。观众通过感受人物的经历和故事的结局来领悟其内在含义。
- 反讽(Irony): 许多深刻的故事都运用反讽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即结局与预期相反,或者正面价值的实现伴随着负面代价,反之亦然。
第二部分:故事设计的原则
1. 布局谋篇:从整体到局部
- 幕结构(Acts): 经典的三幕结构(或有时是四幕、五幕)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
- 第一幕(布局 Setup): 介绍背景、人物,建立初步的平衡,发生激励事件,主角开始行动。通常在第一幕结束时有一个关键转折点(Plot Point 1),将主角彻底推入新的境地。
- 第二幕(对抗 Confrontation): 这是故事的主体,占据大部分篇幅。主角遭遇渐进式复杂化,冲突不断升级,人物关系发展,通常包含一个重要的“中点”(Midpoint)事件,可能会改变方向或提高赌注。第二幕结束时是第二个关键转折点(Plot Point 2),将故事推向不可避免的高潮。
- 第三幕(结局 Resolution): 包含危机(Crisis,主角面临最终的、艰难的抉择)、高潮(Climax,核心冲突的最终对决和解决,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和结局(Resolution,展示高潮后的新状态和结果)。
- 序列(Sequence): 幕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序列,每个序列由多个场景组成,围绕一个特定的迷你目标或冲突阶段展开,并以一个小高潮结束。
- 场景(Scene): 场景是故事的基本构成单位。一个有效的场景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冲突和行动,使人物生活中的价值至少发生微小但有意义的改变(正向或负向)。每个场景都应有一个“转折点”(Turning Point),由“鸿沟”驱动,改变人物的情感或处境。
- 节拍(Beat): 场景内部的最小结构单位,是行动/反应的交换。
2. 场景设计:微观世界的戏剧性
- 场景的目标: 每个场景都应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或两者兼具。
- 冲突与转折: 场景的核心是冲突。人物进入场景时有一个目标或期望,遭遇障碍,通过行动应对,最终结果导致价值/情感状态的改变(转折点)。
- 展示而非告知(Show, Don’t Tell): 这是麦基反复强调的原则。不要用旁白或对白直接告诉观众人物的感受或背景信息,而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行为、选择和具象化的细节来展示。
3. 对白:言语的艺术
- 对白的功能:
- 实现欲望/行动(Action): 人物通过说话来试图影响他人,达成目标。
- 传递信息(Exposition): 以自然、不刻意的方式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 揭示人物(Characterization): 说话的方式、内容反映人物的性格、教育、情绪状态。
- 潜台词(Subtext): 这是优秀对白的关键。人物口中所说的(Text)往往与他们内心真正想的或意图表达的(Subtext)不同。潜台词通过语气、停顿、肢体语言以及说话内容与情境的反差来传达,增加了对白的层次和真实感。
- 避免“直白式”对白(On-the-Nose Dialogue): 即人物直接说出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缺乏潜台词,显得不自然且乏味。
第三部分:作家的工作
- 研究(Research): 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题材,深入的研究对于建立可信的世界、理解人物动机、发现独特的细节至关重要。研究分为记忆研究、想象研究和事实研究。
- 类型(Genre): 理解特定类型的惯例(Conventions)和观众期望很重要,但优秀的作者会在遵循惯例的同时进行创新,避免陈词滥调(Clichés)。
- 改编(Adaptation): 将小说或其他形式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需要理解不同媒介的特性,进行取舍和重塑,找到故事在银幕上的核心。
- 作者的责任与伦理: 麦基认为,作家有责任真诚地面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主题,即使它们令人不适。故事能够塑造观众的世界观,因此作者应严肃对待其潜在影响。
结论:故事即是生活的隐喻
麦基总结道,故事是人类理解生活复杂性的有力工具。通过精心设计的结构、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有意义的冲突,故事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引发思考,并提供一种对现实的洞察。掌握故事创作的原理,就是掌握了与世界沟通的最古老、也最强大的方式之一。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技艺的不懈追求和对真理的尊重。
要点
以下是《故事》一书中的主要概念和层级关系:
-
核心概念:故事创作是一门技艺 (Craft)
- 反对公式化,强调原理 (Principles)
- 目标:创造有意义的情感体验 (Meaningful Emotional Experience)
-
故事的基本要素
- 结构 (Structure): 事件的战略选择、安排和设计。
- 故事价值 (Story Values): 在正负两极间变化 (如 生命/死亡, 正义/非正义)。
- 激励事件 (Inciting Incident): 打破主角生活平衡,启动故事核心冲突。
- 必须发生在主角身上。
- 将主角推向目标。
- 不可逆转。
- 情节设计 (Plot Design):
- 原型情节 (Archplot):
- 主动型主角 (Active Protagonist)
- 外部冲突为主 (External Conflict Primarily)
- 连续时间 (Linear Time) & 因果逻辑 (Causality)
- 绝对且不可逆转的结局 (Closed Ending)
- 核心组成:三幕结构 (或多幕), 关键转折点 (Plot Points)。
- 迷你情节 (Miniplot):
- 被动型主角 (Passive Protagonist)
- 内心冲突为主 (Internal Conflict Primarily)
- 开放式结局 (Open Ending)
- 反情节 (Antiplot):
- 反传统结构 (Anti-Structure)
- 可能非线性时间、缺乏因果、人物不一致。
- 故事三角 (The Story Triangle): 描绘三种情节类型的关系。
- 原型情节 (Archplot):
- 渐进式复杂化 (Progressive Complications):
- 冲突不断升级。
- 增加故事张力 (Rising Tension)。
- 揭示人物。
- 鸿沟 (The Gap):
- 期望 (Expectation) vs. 结果 (Result)。
- 驱动场景和情节前进。
- 创造悬念 (Suspense)。
- 人物 (Character):
- 人物塑造 (Characterization): 表面特征。
- 真实本性 (True Character): 通过压力下的选择揭示。
- 选择 (Choice) 是关键。
- 人物弧光 (Character Arc): 人物的内在转变。
- 结构与人物的共生关系 (Structure/Character Symbiosis)。
- 冲突 (Conflict):
- 冲突层面: 内心 (Inner), 个人 (Personal), 外部/环境 (Extra-Personal)。
- 对抗力量原则 (Principle of Antagonism): 对抗力量越强,故事越精彩。
- 意义 (Meaning):
- 控制性思想 (Controlling Idea) / 主题 (Theme):
- 包含价值 (Value) + 原因 (Cause)。
- 通过高潮处的行动和结果来表达。
- 反讽 (Irony): 增强意义的复杂性。
- 控制性思想 (Controlling Idea) / 主题 (Theme):
- 结构 (Structure): 事件的战略选择、安排和设计。
-
故事设计的原则
- 宏观结构 (Macro Structure):
- 幕 (Act): 通常为三幕 (Setup, Confrontation, Resolution)。
- 关键转折点 (Plot Points): 连接幕与幕,改变故事方向。
- 中点 (Midpoint): 第二幕中的重要事件。
- 序列 (Sequence): 由场景组成的段落,有迷你目标和小高潮。
- 幕 (Act): 通常为三幕 (Setup, Confrontation, Resolution)。
- 微观结构 (Micro Structure):
- 场景 (Scene):
- 发生在特定时空。
- 包含冲突和行动。
- 导致价值/情感状态的改变 (Turning Point)。
- 由“鸿沟”驱动。
- 功能:推进情节 或 揭示人物 (或兼具)。
- 节拍 (Beat): 场景内的行动/反应交换。
- 场景 (Scene):
- 展示而非告知 (Show, Don’t Tell): 通过行动和细节呈现。
- 对白 (Dialogue):
- 功能:行动、信息、人物。
- 潜台词 (Subtext): 言外之意。
- 避免直白式对白 (Avoid On-the-Nose Dialogue)。
- 宏观结构 (Macro Structure):
-
作家的工作 (The Writer’s Work)
- 研究 (Research): 记忆、想象、事实。
- 类型知识 (Genre Conventions): 遵循与创新。
- 改编 (Adaptation): 理解媒介差异。
- 作者伦理 (Writer’s Ethics): 诚实面对创作。
问答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理解《故事》核心要点的问答:
-
问:麦基所说的“结构”和“公式”有什么核心区别? 答: 结构是关于故事事件如何组织以产生特定情感效果和意义的底层原理,它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而公式是僵化的、按部就班的配方,往往导致陈词滥调和缺乏深度的故事。麦基强调理解原理,而非照搬公式。
-
问:什么是“激励事件”,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答: 激励事件是打破主角生活原有平衡,迫使他/她追求某个目标(通常是故事的核心目标)的关键事件。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启动了故事的主要冲突线,定义了主角的旅程,并为后续所有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事件,故事就无法真正开始。
-
问:根据麦基的理论,“真实本性”是如何揭示的? 答: 人物的“真实本性”(内在的道德品质、勇气、价值观等)不是通过他们的言语或外表展现的,而是在面临高风险、高压力的两难选择时,他们最终做出的那个选择所揭示的。选择即人物。
-
问:什么是“鸿沟”(The Gap),它如何驱动故事? 答: “鸿沟”是指人物行动所期望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距。当现实未达到预期,甚至与预期相反时,人物会感到惊讶、受挫或得到意外收获,这迫使他们重新思考、调整策略并采取新的行动。这个“期望-行动-结果-反应”的循环不断制造悬念,推动场景和整个情节向前发展。
-
问:什么是“控制性思想”(Controlling Idea)?它如何体现? 答: 控制性思想是故事的核心主题或想要传达的关于生活的观点,通常由一个核心价值及其实现或破灭的原因构成(例如,“爱能战胜一切,因为无私的牺牲…”)。它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故事高潮的最终行动及其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价值变化来含蓄地证明或表达。
-
问:“原型情节”(Archplot)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原型情节通常包含一个积极主动的主角,追求明确的目标,面临强大的外部冲突(但也包括内部和人际冲突),故事发生在连续的时间线上,遵循因果逻辑,并以一个清晰、决定性的高潮和结局结束。
-
问:故事高潮(Climax)的功能是什么? 答: 高潮是故事中冲突达到顶峰、张力最大的时刻。它是主要冲突的最终对决点,会带来一个意义重大且不可逆转的变化(价值的转变),并决定故事的最终结局。高潮必须满足观众的情感和智力期待,并清晰地表达故事的控制性思想。
-
问:为什么麦基如此强调“展示,而非告知”(Show, Don’t Tell)? 答: 因为直接告知信息(如“他很悲伤”)会让观众游离于故事之外,缺乏参与感和情感冲击力。通过展示人物的行为、细节、反应和环境(如“他默默地坐在窗边,泪水滑落,手中紧握着褪色的照片”),能让观众自行推断和感受,从而更深入地沉浸在故事中,获得更强烈的体验。
-
问:人物和结构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麦基认为人物和结构是密不可分的。结构为人物提供了行动和做出选择的舞台;而人物的欲望、需求以及他们在压力下做出的选择,又反过来驱动和塑造了结构(情节)的发展。深刻的人物必然诞生于强大的结构,反之亦然。
-
问:什么是“迷你情节”和“反情节”?它们与“原型情节”有何不同? 答: 迷你情节(Miniplot)是原型情节的简化版,通常更关注内心冲突,主角可能更被动,情节更简单,结局可能是开放式的。反情节(Antiplot)则是有意颠覆传统叙事结构,可能时间混乱、因果模糊、人物缺乏连贯性,旨在反映生活的荒诞或无序。它们与原型情节在结构复杂性、冲突类型、主角主动性、时间处理和结局确定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