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瓦茨拉夫·斯米尔的《能源与文明:一部历史》核心论点是:能源是文明的通用货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能源获取、转换和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的历史。 本书系统地追溯了从早期狩猎采集社会到现代工业文明,能源形式和能量转换技术如何决定性地塑造了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生活水平、战争形态乃至环境影响。
书中详细分析了主要的能源转型:
- 前工业时代: 依赖人力、畜力以及生物质(木材、木炭、作物秸秆)作为主要能源。能量密度低,获取受限,这限制了人口规模、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复杂性。水力和风力虽有利用,但规模和范围有限。
- 工业革命与化石燃料时代: 煤炭的广泛使用(尤其是伴随蒸汽机)是第一次重大飞跃,极大地提高了可用的能量和功率,驱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运输革命。随后,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结合内燃机和发电技术,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增长、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
- 现代与未来: 现代文明高度依赖高能量密度的化石燃料,实现了惊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然而,这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斯米尔强调,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或核能的转型是复杂且缓慢的过程,面临技术、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接受度等多重障碍。
斯米尔以其严谨的定量分析著称,书中充满了对能量流动、转换效率和能源密度的计算,强调理解这些物理现实对于认识历史和规划未来至关重要。他提醒我们,能源转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重大的能源更替都深刻地重塑了文明的形态。
内容精简
引言:能源——文明的基石
瓦茨拉夫·斯米尔在本书开篇即确立核心观点:能量是宇宙间唯一通用的货币,也是理解生命和文明演进的关键。物理学上,能量是做功的能力;在文明史上,能量的获取、转换和利用能力,决定了人类社会所能达到的复杂程度、组织规模、经济产出和生活品质。斯米尔的研究方法强调定量分析,通过精确计算不同能源的能量密度(单位质量或体积所含能量)、功率密度(单位面积能量流速)以及能量转换装置的效率,来揭示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他认为,脱离了对能量流动的理解,历史叙事往往是片面的。
第一部分:前工业时代的能源基础 (能量流社会)
-
狩猎采集社会:低能量密度与流动性
- 最早的人类社会完全依赖人力(肌肉力量)获取食物和资源。能量输入主要来自食物(化学能),输出用于狩猎、采集、工具制造和迁徙。
- 能量来源分散,能量密度极低。一个狩猎采集者每天大约消耗 10 兆焦耳(MJ)的食物能量,仅能维持基本生存和少量活动。
- 社会规模受限于环境承载能力和能量获取效率,通常是小型、流动的部落。技术进步缓慢,主要集中在提高狩猎和采集效率的工具上(如石器、弓箭)。
- 火的使用是第一次重大的能量控制进步,提供了热能(烹饪、取暖、防御)和光,但燃料(木材)仍是低密度的生物质。
-
农业革命:驯化阳光与生物质能源
- 农业的出现(约 1 万年前)是第一次重大的能源转型。人类通过驯化动植物,更有效地“捕获”太阳能(光合作用),并将其转化为可储存、可利用的生物质(粮食、饲料、木材)。
- 能量来源相对集中,单位土地面积的能量产出提高,支持了定居生活和人口增长。
- 主要能源:
- 人力: 仍然是基础,用于耕作、收割、加工。
- 畜力: 驯化大型牲畜(牛、马、驴)提供了远超人力的功率,用于犁地、运输,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动力源”。一头牛的功率约 300-500 瓦,一匹马可达 500-800 瓦,远高于人类的 75 瓦左右。
- 生物质燃料: 木材、木炭、秸秆、干粪是主要的燃料来源,用于烹饪、取暖、冶金(木炭)、制砖等。木材是主要的结构材料和燃料,森林资源对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 能量转换技术:
- 简单机械: 杠杆、轮轴、斜面等提高了人力和畜力的效率。
- 水力与风力: 水车(用于灌溉、磨坊)和风车(主要用于磨坊和抽水)是早期利用非生物能源的尝试。它们提供了比人力、畜力更大的集中功率,但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应用范围有限。例如,一个大型水轮磨坊的功率可达几千瓦甚至更高。
- 社会影响:
- 定居与城市化: 稳定的食物供应使定居成为可能,并逐渐形成村落、城镇和早期城市。
- 人口增长: 能量获取能力的提升支撑了更大规模的人口。
- 社会分工与等级: 农业剩余使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生产,从事管理、宗教、军事、手工业等,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出现阶级分化和国家组织。
- 技术进步: 围绕农业生产、水利、建筑、冶金等领域发展出相应的技术。
- 局限性:
- 能量密度低: 生物质燃料能量密度远低于化石燃料。运输成本高,能量损失大。
- 依赖太阳能流: 农业产出和生物质燃料供应根本上受限于当前太阳能的转化效率(光合作用效率低,约 1%)和土地面积,存在“天花板”。
- 环境压力: 人口增长和对木材的需求导致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许多文明因耗尽本地森林资源而衰落或迁移。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与化石燃料的兴起 (能量储备社会)
-
煤炭:开启工业时代
- 18 世纪,英国率先开始大规模使用煤炭,标志着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是历史上最深刻的能源转型。煤炭是古代植物通过地质作用储存的太阳能,能量密度远高于木材(优质煤约为木材的 2-3 倍)。
- 关键技术:蒸汽机
- 纽科门蒸汽机(早期用于矿井排水)效率低下,但首次实现了将热能大规模转化为机械能。
- 瓦特改良蒸汽机(引入分离式冷凝器等),大幅提高了效率(从低于 1% 提高到约 3-5%),使其成为可靠、可移动的动力源。
- 影响:
- 工业化: 蒸汽机为工厂提供了强大而稳定的动力,摆脱了对水力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推动了纺织、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工厂制度兴起。
- 交通运输革命: 蒸汽机车(铁路)和蒸汽轮船极大地提高了陆地和水上运输的速度、运量和可靠性,压缩了时空距离,促进了市场扩张和资源流动。
- 城市化加速: 工厂吸引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急剧膨胀。
- 社会结构变革: 产生了新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
- 能源消耗激增: 人均能源消耗量和总能源消耗量开始指数级增长。
- 煤炭的局限: 开采危险,运输相对不便(相比液体燃料),燃烧产生严重污染(烟尘、二氧化硫)。
-
石油与天然气:液体燃料与电气化时代
-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石油和天然气逐渐成为主导能源,带来了第二次能源革命。
- 优势:
- 更高能量密度: 石油能量密度比煤炭高约 40-50%。
- 易于运输和储存: 液体和气体燃料可通过管道、油轮、油罐车方便地运输和储存。
- 燃烧更清洁(相对煤炭): 污染物排放较少。
- 用途广泛: 不仅是燃料,还是石化工业的基础原料。
- 关键技术:
- 内燃机: 轻便、高效(早期效率约 10-20%,后提升至 25-40%),彻底改变了交通运输。汽车、飞机、柴油机车和船舶的普及,使得个体化、快速、灵活的交通成为可能。
- 发电技术: 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电机和爱迪生等人发展的供电系统,使得能量可以方便地转化为电力。电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能量载体),清洁、高效、易于传输和精确控制,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照明、动力、通信、计算等)。发电厂主要使用煤炭、天然气、水力、核能,后来也包括石油。
- 影响:
- 交通运输的进一步革命: 汽车普及塑造了现代城市格局和生活方式。航空运输连接了全球。
- 工业生产效率提升: 电力驱动的机器更加灵活高效。自动化水平提高。
- 现代农业: 化石燃料驱动的农机(拖拉机、收割机)和基于天然气的合成氨(哈伯-博施法)生产的化肥,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支撑了 20 世纪全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 全球化: 高效廉价的运输和通信(电力驱动)促进了全球贸易、资本流动和文化交流。
-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家用电器、便捷交通、充足食物和商品供应,使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尽管分配不均)。
- 能源地缘政治: 石油资源分布不均,成为国际政治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现代能源系统及其后果
-
全球能源格局:规模、结构与不平等
- 21 世纪初,全球一次能源年消费总量达到惊人的 500-600 艾焦耳(EJ,1 EJ = 10^18 J),是工业革命前的数百倍。
- 化石燃料主导: 煤炭、石油、天然气合计占全球一次能源供应的 80% 以上。这种依赖性在过去几十年中变化缓慢。
- 能源消耗不均: 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耗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人均能耗可能是印度的 10 倍以上。这种差异是全球不平等的重要体现。
- 能源转型缓慢: 尽管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增长迅速,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然较小。能源系统具有巨大的基础设施惯性(电网、管道、炼油厂、加油站、使用化石燃料的设备等),转型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额投资。
-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引擎
- 斯米尔强调,能源消耗与 GDP(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没有充足、廉价的能源供应,现代经济增长无从谈起。
- 能源强度: 单位 GDP 所需的能源消耗量。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例如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许多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全球总能耗仍在增长(受人口和经济总量增长驱动)。
-
能源与社会:塑造现代生活
- 食物生产: 现代农业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农机、化肥、农药、灌溉、运输、加工),使得仅用一小部分人口就能养活全球 80 亿人。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化肥流失、土壤退化、温室气体排放)。
- 城市化: 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的建设、运行(交通、供暖、制冷、照明、供水)和居民生活都消耗大量能源。
- 交通运输: 全球客运和货运量持续增长,主要依赖石油(汽车、卡车、飞机、船舶)。
- 信息与通信: 互联网、数据中心、个人电子设备的制造和运行也消耗大量电力。
-
能源的环境代价:不可持续的轨迹
- 气候变化: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后果包括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等。
- 空气污染: 燃烧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和劣质油品)和生物质产生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危害人类健康,造成酸雨等问题。
- 水资源消耗与污染: 能源开采(如水力压裂)、加工(炼油)和发电(冷却)需要大量水资源,并可能污染水源。
- 土地利用: 能源开采(露天煤矿、油气田)、基础设施(管道、电网、大型水电站)和生物燃料种植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影响生态系统。
- 资源枯竭: 化石燃料是有限资源,其经济可开采储量是有限的。
第四部分:能源的未来:转型之路的挑战与前景
-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 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以及化石燃料的有限性,使得向低碳/无碳能源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 斯米尔对能源转型的速度持谨慎甚至悲观的态度。他强调历史经验表明,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复杂且昂贵的过程。
- 关键挑战:
- 规模巨大: 全球能源系统规模庞大,替代现有基础设施需要天量投资和时间。
- 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 许多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的功率密度远低于化石燃料,需要占用更大面积的土地或空间来获取相同功率。
- 间歇性与储存: 风能和太阳能具有间歇性(受天气影响),需要大规模、廉价的储能技术(如电池、抽水蓄能、氢能)来保证稳定供电,目前这些技术仍面临成本和效率挑战。
- 材料需求: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需要大量特定矿产资源(如锂、钴、稀土),其开采和供应链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 基础设施改造: 需要建设新的输电网络、充电设施、氢能基础设施等。
- 社会经济影响: 转型可能影响就业(如煤炭行业),需要公正转型政策。
-
未来的能源选项
- 可再生能源:
- 太阳能(光伏、光热): 潜力巨大,成本快速下降,但有间歇性,需要土地。
- 风能(陆上、海上): 技术成熟,成本有竞争力,但有间歇性,选址受限,可能影响景观和生态。
- 水力发电: 技术成熟,是重要的可再生电力来源,但大型水电站建设对生态和移民有影响,潜力基本被发达国家开发殆尽。
- 地热能: 稳定可靠,但地理条件要求高,开发潜力有限。
- 现代生物质能: 如果管理得当(避免与粮食争地、保证可持续采伐),可以作为补充,但能量密度低,大规模利用仍有挑战。
- 核能:
- 裂变能: 无碳排放,能量密度极高,运行稳定。但面临核废料处理、核安全担忧和公众接受度问题。新一代反应堆(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SMR)试图解决部分问题。
- 聚变能: 潜力巨大(燃料近乎无限、无长期放射性废料),但技术难度极高,商业化遥遥无期。
- 氢能: 作为一种能量载体,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或核能制取(绿氢、粉氢),燃烧或通过燃料电池发电不产生碳排放。但制氢、储存、运输和应用技术仍需突破。
-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 试图捕捉工业过程或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或利用。技术成本高,大规模应用效果存疑。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效率与需求侧管理
- 斯米尔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发电、输配电到终端用能设备)是减缓能源需求增长、减轻转型压力的关键途径。历史上,能源效率的提升往往伴随着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加(杰文斯悖论),但有意识地推动节能是必要的。
- 改变消费行为、优化城市规划、发展公共交通等需求侧管理措施也至关重要。
结论:理解物理现实,谨慎前行
斯米尔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理解能源的基本物理属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转换效率)和历史演进规律,对于客观评估当前挑战和未来路径至关重要。他对过于乐观的技术预测和快速转型的承诺持怀疑态度,认为我们必须正视能源转型的巨大困难和漫长周期。人类文明的未来,将继续深刻地被我们选择和利用能源的方式所塑造。我们需要基于科学事实和历史经验,做出审慎而务实的决策。
要点
-
I. 核心论点:能源是文明的驱动力
- A. 能源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复杂性的根本尺度。
- B. 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寻求更高能量密度、更大功率、更高效能源转换技术的历史。
- C. 能源转型是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主要催化剂。
- D. 理解能源的物理属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效率)对认识历史和未来至关重要(斯米尔的定量方法)。
-
II. 前工业时代:生物质与有限能量流
- A. 狩猎采集社会
-
- 能源:人力(食物化学能)。
-
- 特点:能量获取效率低,社会规模小,流动性强。
-
- 里程碑:火的使用。
-
- B. 传统农业社会
-
- 能源转型:驯化动植物,更有效利用太阳能(光合作用)。
-
- 主要能源:人力、畜力(重要动力源)、生物质燃料(木材、木炭、秸秆等)。
-
- 辅助能源:水力、风力(功率较大但受限)。
-
- 社会影响:定居、人口增长、城市出现、社会分工与等级、国家形成。
-
- 局限:根本上受限于太阳能流(生物质产量),能量密度低,易导致环境退化(如森林砍伐)。
-
- A. 狩猎采集社会
-
III.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与能量储备
- A. 第一次能源革命:煤炭与蒸汽机
-
- 能源:煤炭(能量密度高于木材)。
-
- 关键技术:蒸汽机(瓦特改良版是核心)。
-
- 影响:工业化、工厂制度、铁路与蒸汽船(交通革命)、城市化加速、社会结构巨变、能源消耗开始指数增长。
-
- B. 第二次能源革命:石油、天然气与电力
-
- 能源:石油、天然气(能量密度更高,易运输)。
-
- 关键技术:内燃机(驱动汽车、飞机)、发电与输配电技术(电力成为通用能量载体)。
-
- 影响:交通运输再次革命(汽车时代、航空)、现代工业(电力驱动、自动化)、现代农业(化肥、农机)、全球化加速、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伴随不平等)、能源地缘政治凸显。
-
- A. 第一次能源革命:煤炭与蒸汽机
-
IV. 现代能源系统:成就与挑战
- A. 全球能源格局
-
- 规模:能源消耗总量巨大。
-
- 结构:化石燃料(煤、油、气)占主导地位(>80%)。
-
- 不平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能耗差异悬殊。
-
- 转型缓慢:能源系统惯性大,可再生能源占比仍低。
-
- B. 能源与经济社会
-
- 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 GDP 强相关。
-
- 现代生活:高度依赖能源(食物、交通、居住、信息等)。
-
- C. 环境后果
-
- 气候变化: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CO2 是主因。
-
- 空气污染:危害健康。
-
- 水资源与土地压力:开采、利用过程中的影响。
-
- 资源有限性:化石燃料不可再生。
-
- A. 全球能源格局
-
V. 能源的未来:转型之路
- A. 转型的必要性: 气候、环境、资源约束。
- B. 转型的艰巨性(斯米尔的谨慎观点)
-
- 规模问题:替代现有系统的巨大投入。
-
- 技术挑战:能量密度、间歇性(可再生)、储能成本与效率。
-
- 基础设施惯性:改造或新建需要时间。
-
- 材料与资源需求:新能源技术依赖特定矿产。
-
- 历史经验:能源转型周期漫长。
-
- C. 未来能源选项
-
-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生物质。
-
- 核能:裂变能(面临废料、安全问题)、聚变能(远期)。
-
- 氢能:作为能量载体。
-
- 碳捕获(CCUS):辅助手段。
-
- D. 关键策略
-
- 提高能源效率:贯穿生产到消费各环节。
-
- 需求侧管理:改变行为模式,优化规划。
-
-
VI. 结论:尊重物理现实,谨慎决策
- A. 强调基于定量分析和历史视角理解能源问题。
- B. 对技术万能论和快速转型持怀疑态度。
- C. 未来取决于基于现实的审慎选择。
问答
(有助于理解本书的要点问答)
-
问: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 答: 能源是驱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能力、技术水平和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受到其获取和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和效率的制约。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往往与能源转型紧密相关。
-
问:书中划分了哪些主要的能源时代?
- 答: 主要可以划分为:
- 前工业时代(能量流社会): 依赖人力、畜力和即时捕获的太阳能(通过生物质)。
- 工业时代至今(能量储备社会): 依赖储存了亿万年太阳能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 未来可能进入以可再生能源和/或核能为主的新时代,但这仍面临巨大挑战。
- 答: 主要可以划分为:
-
问:为什么说农业革命是一次能源转型?
- 答: 农业使人类从直接采集食物(能量密度低、不稳定)转向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来“管理”和“富集”太阳能。这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能量产出,并首次引入了大规模的非人力动力——畜力,支撑了定居、人口增长和社会复杂化。
-
问:化石燃料相比之前的能源(如木材、水力)有何革命性优势?
- 答: 主要优势在于:
- 高能量密度: 单位质量或体积蕴含的能量远超生物质,便于运输和储存,能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 可开采性: 相对集中,可以通过开采获得大量能源储备,摆脱了对当前太阳能流和土地面积的直接限制。
- 可转换性: 结合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等技术,可以高效地转化为机械能、电力等多种形式,应用范围极广。
- 答: 主要优势在于:
-
问:电力在能源史中扮演什么角色?
- 答: 电力本身不是一次能源(Primary Energy Source),而是一种二次能源或能量载体(Energy Carrier)。它的革命性在于其高度的通用性、清洁性(在终端使用时)、易传输(通过电线远距离输送)和精确控制能力。电力极大地改变了工厂布局(摆脱集中动力源束缚,实现分布式动力)、城市面貌(电灯照明取代煤气灯和油灯)、家庭生活(驱动各种家用电器)以及信息传播(电报、电话、无线电、互联网)。它使得能量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和灵活性服务于从重工业到微电子的各种精细和复杂的任务,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
问:斯米尔对未来的能源转型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 答: 斯米尔对快速、顺利的能源转型持谨慎甚至偏悲观的态度。他强调:
- 历史经验: 过去的能源转型(如从木材到煤炭,从煤炭到石油)都花费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并非一蹴而就。
- 规模巨大: 现代全球能源系统规模极其庞大,替换现有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矿井、油田、管道、炼油厂、发电厂、加油站、数以十亿计的内燃机设备等)需要天量的投资和漫长的时间。
- 物理现实: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存在能量密度低、功率密度低、间歇性等固有挑战,需要大规模储能技术和土地/空间资源配合,这些都面临成本和技术瓶颈。
- 基础设施惯性: 现有社会经济体系深度嵌入化石燃料,转型阻力巨大。
- 他并非反对转型,而是提醒我们必须正视转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避免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
- 答: 斯米尔对快速、顺利的能源转型持谨慎甚至偏悲观的态度。他强调:
-
问:根据本书,提高能源效率是否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
- 答: 提高能源效率极其重要,但并非万能药。斯米尔指出,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是能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效率意味着用更少的能源完成同样的工作,有助于减缓能源消耗增长、降低环境影响。然而,历史上存在“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效率提高降低了能源服务的成本,反而可能刺激更多的能源消费,导致总能耗上升。因此,提高能效必须与能源结构转型、需求侧管理和可能的政策干预(如能源定价)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总能耗和环境影响。
-
问:书中如何看待能源消耗与生活水平的关系?
- 答: 书中明确指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类发展指数(HDI)、人均 GDP 等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从低收入向中高收入发展的阶段。更高的能源消耗支撑了更好的医疗、教育、交通、住房、食物供应和物质产品。然而,这种关系并非线性无限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后(如发达国家),人均能耗的进一步增加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效益会递减。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全球能源消耗的巨大不平等。
-
问:除了技术,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能源转型?
- 答: 除了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本,斯米尔也强调了其他关键因素:
- 经济因素: 投资需求、能源价格、经济可行性、就业影响。
- 基础设施: 电网改造、储能设施、运输网络(如氢管道、充电桩)的建设。
- 资源可获得性: 不仅是能源资源本身,还包括制造新能源设备所需的矿产资源(锂、钴、稀土等)。
- 政治与政策: 政府的决心、政策支持(补贴、碳定价)、国际合作、地缘政治考量。
- 社会接受度: 公众对核能安全的担忧、对风电场视觉影响的看法、改变生活方式的意愿等。
- 答: 除了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本,斯米尔也强调了其他关键因素:
-
问:阅读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有何帮助?
- 答: 它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视角来理解现代文明的运作方式、成就和面临的挑战。通过理解能源在塑造历史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
- 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之上。
- 当前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何难以快速摆脱。
-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根源与能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 能源转型为何如此重要,又为何如此困难重重。
-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技术选择乃至日常生活,都与能源问题紧密交织。
- 它促使我们以更现实、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能源问题,避免简单的解决方案和空洞的口号。
- 答: 它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视角来理解现代文明的运作方式、成就和面临的挑战。通过理解能源在塑造历史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