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boy

被讨厌的勇气

摘要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以对话体形式呈现的心理学著作,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著,基于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本书通过一位“青年”与一位“哲人”的五次对话,层层深入地阐述了阿德勒思想的核心要义,旨在帮助读者摆脱过去经历和人际关系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核心思想包括:否定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强调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是基于当下目标而非过去创伤;指出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提出“课题分离”的概念,即区分“这是谁的课题”,并只关注自己的课题,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是获得自由的关键;强调“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终极目标,通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来实现,将他人视为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最终,鼓励读者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即不畏惧他人的评价和可能的厌恶,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在“当下”,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我、他人和世界,指引读者主动选择一种积极、有勇气的生活方式。

内容精简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以对话体形式呈现的心理学著作,由一位对生活感到不满和困惑的青年,向一位精通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哲人请教。通过五次深入的对话,哲人系统地阐述了阿德勒思想的核心,挑战了青年乃至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指引青年走向自由和幸福。

第一次对话:否定原因论,肯定目的论

对话始于青年对过去经历决定现在的不满。哲人首先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目的论”,以此反驳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原因论认为,人当前的困境和性格是由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创伤)造成的。哲人则认为,我们并非由过去决定,而是由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的”决定。例如,一个人感到愤怒,不是因为某件事“导致”他愤怒,而是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通过发怒控制对方)而选择了愤怒这种情绪。同样,“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或者说,我们不应将创伤视为决定我们当下的原因。过去发生的事情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我们赋予它的。我们是根据自己当下的目的,选择如何看待和利用过去的经历。青年之所以感到不幸,不是因为他生在怎样的环境,长成怎样的性格,而是他“选择”了不幸这种生活方式,因为不幸对他而言有“利”(比如可以博取同情,可以逃避责任)。哲人强调,改变的关键在于改变“目的”,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对话: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青年进一步质疑,如果不是过去决定现在,那为什么人会感到不幸?哲人提出阿德勒心理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我们所有的痛苦、自卑、焦虑都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关。

哲人解释了“自卑感”并非坏事。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感觉,源于我们追求优越性的普遍欲望。正是因为感到不足,我们才会有进步的动力。问题不在于自卑感本身,而在于如何应对它。将自卑感当作无法改变的缺陷而停滞不前,或者将其变成借口(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就形成了“自卑情结”。与自卑情结相对的是“优越情结”,这是一种通过夸耀自己或贬低他人来显示自己优越的补偿方式,同样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自卑感是促使人努力和成长的动力。阿德勒心理学不鼓励与他人进行“竞争”。将他人视为竞争对手,会让人陷入“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总想超越他人,证明自己更优越,这会导致无休止的烦恼和痛苦。一旦权力斗争升级为复仇,关系就会彻底破裂。哲人指出,真正的优越性追求,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理想的自己”。

第三次对话:割断人际关系之“结”——课题分离

既然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那么如何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呢?哲人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指,要分清楚“这是谁的课题”。判断一个行为或决定的后果最终由谁承担,那就是谁的课题。例如,孩子是否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唠叨是父母的课题;你如何看待我,是你的课题,我如何生活是我的课题。

哲人强调,我们应该彻底地进行课题分离: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干涉他人的课题,是因为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这会引发冲突。允许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比如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则是将自己的人生交由他人决定,会失去自由。

课题分离是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入口,也是获得自由的关键。它要求我们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或“称赞”。寻求认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哲人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至于别人如何评价,那是他们的事情。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就是课题分离的直接体现——不畏惧因为不迎合他人而可能被讨厌,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第四次对话: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

课题分离似乎导向了孤独,但哲人指出,这只是过程,而非目的。课题分离并非要你切断与他人的联系,而是要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平等的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的等级关系。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Gemeinschaftsgefühl)”。

共同体感觉是指将他人看作是自己的“伙伴”,并在自己所属的共同体中拥有“归属感”。将他人视为伙伴,意味着不将他人视为竞争对手或利用对象。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共同体来获得。

如何获得共同体感觉?哲人提出了三个关键概念:

  1. 自我接纳(Selbstannahme):并非自我肯定(认为自己“能做到”),而是“如实地接受自己”,承认“我做不到”的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接下来我能做什么”。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欺骗自己。
  2. 他者信赖(Vertrauen):在人际关系中,选择“无条件地相信”他人(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这听起来危险,但哲人认为,只有选择相信,才能建立深厚的关系。如果总是怀疑或保留条件,就无法建立伙伴关系。选择不信赖他人,最终会切断所有关系。信赖是你的课题。
  3. 他者贡献(Beitrag zum Gemeinschaft):对共同体有所贡献。这并非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而是通过行动让别人感到“我对他人有用”。贡献不一定需要是伟大的事业,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帮助、对家人的支持,或者仅仅是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都能产生“我能对某人有用”的主观感觉。正是这种感觉,让人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归属感和“就在这里”的安心感。他者贡献是获得自我价值感的途径,也是建立共同体感觉的实践。

第五次对话:活在“当下”

青年仍然困惑,如果人生没有明确的终点(比如功成名就),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哲人指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没有普遍意义,人生的意义由每个人自己赋予。

哲人强调要活在“当下”。人生不是一条通往终点的直线,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刹那”(瞬间)。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地、聚焦地过好每一个“当下”。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真正存在并且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现在。为遥远的将来或虚幻的目标而焦虑,是逃避当下的责任。

他者贡献”也是活在当下的体现。我们不是为了将来的回报而贡献,而是在贡献的当下,体验到“我对他人有用”,从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就在这里”的归属感。这种价值感不是由别人评价决定的,而是自己主观感受到的。

哲人将人生比作“跳舞”,而不是攀登山顶。跳舞的目的不是到达某个地方,而在于“跳”本身。人生也一样,重要的不是最终达到什么成就,而在于认真、投入地过好每一个瞬间。只要认真地活在每一个当下,这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没有终点的人生。

最终,青年领悟到,获得幸福的勇气,就是“被讨厌的勇气”——不害怕人际关系中可能产生的负面评价,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进行课题分离,相信他人,贡献他人,认真地活在每一个当下,从而选择自己的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要点

以下是《被讨厌的勇气》的主要要点及其层级关系:

问答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理解本书要点的问答:

  1. 问:阿德勒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 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原因的看法。弗洛伊德强调“原因论”,认为人的现在由过去(尤其是童年创伤)决定;阿德勒强调“目的论”,认为人的现在由当下的“目的”决定,过去经历本身没有决定性力量。

  2. 问:书中说“心理创伤不存在”是什么意思? 答: 这不是否认痛苦经历的存在,而是指过去经历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你的现在。过去发生的事情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是你根据当下的目的赋予它的。你可以选择如何看待和利用过去的经历,而不是被它束缚。

  3. 问:为什么说“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答: 阿德勒认为,人的所有痛苦、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都与我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比较、竞争、认可需求、归属感缺失等问题有关。脱离人际关系,烦恼也就不复存在(虽然这不可能实现)。

  4. 问:什么是“课题分离”?如何判断一个课题是谁的? 答: 课题分离是指区分“这是谁的课题”。判断标准是:某个行为或决定的最终结果和责任由谁承担。例如,孩子是否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因为不学习的后果最终由孩子承担。

  5. 问:为什么要进行“课题分离”? 答: 进行课题分离是为了获得人际关系中的自由。不干涉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控制欲;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可以避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6. 问:书中为什么反对寻求他人的“认可”? 答: 寻求认可意味着你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为满足他人的期待,这等于是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了别人,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会失去真正的自由和自我。他人的评价是“他人的课题”,你无法控制,也不需要去满足。

  7. 问: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 答: 被讨厌的勇气是指,不害怕因为不迎合他人、不寻求认可而可能被他人讨厌。它是进行课题分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必然结果,也是获得自由的必要勇气。

  8. 问: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它是如何获得的? 答: 共同体感觉是将他人视为“伙伴”,并在所属共同体中拥有“归属感”的心理状态。它通过“自我接纳”(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他者信赖”(无条件相信他人)和“他者贡献”(通过贡献体验到自身价值)这三个方面来实现。

  9. 问:书中提到的“他者贡献”是什么意思?它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吗? 答: 他者贡献是指对共同体或他人有所贡献。其核心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或赞扬,而是通过贡献来体验到“我对他人有用”,从而获得自己的价值感和“就在这里”的归属感。这种贡献不必是伟大的事业,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帮助、认真工作、照顾家人等都可以。

  10. 问:为什么说要“活在当下”? 答: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没有预设的意义或终点,意义由自己赋予。过去已逝,未来未至,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认真、聚焦地过好每一个“刹那”(瞬间),这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没有终点的人生,也是赋予人生意义的方式。为过去或未来烦恼是逃避当下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