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这本书的作者参与过多个行星探测任务,同时把「火箭科学」的这套思考方式搬到其他领域后,也都颇有建树,在作者看来,这是一套具备普适性的思考方式。

火箭发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上百万个零件中只要有一个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任务失败,让几年的努力付之一炬,甚至搭上宇航员的生命。那火箭科学家是如何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呢?首先是调整好心态。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名醉汉在夜晚的路灯下找他的钥匙。他知道自己把钥匙丢在了街上某个黑暗的地方,可他却在路灯下苦苦寻找,因为那里有灯光。听起来有点可笑,但细想下,是不是从中能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我们对确定性的渴望致使我们追求看似安全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在路灯下寻找钥匙。

同时对于那些被打上「确定性」标签的事物,我们真的了解么?Alan Kay 在 The Center of Why 这篇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看不到真的兔子,只能看到它在墙上的投影,但是想弄清楚形成这个投影的物体真正长什么样。一番探索后发现,发现把两只手以特定的姿势组合起来就能形成这样的投影,于是我们觉得找到了这只兔子。

但如果细看就会发现,这两个投影虽然很像,但尾巴那里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探索到这里为止,就会产生确定性的另一个副作用:未知的已知事物(Unknown Knowns)。每当我们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领域时,会产生知识的真空,但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永远充满怀疑的状态中。所以我们编造了最好的故事,并把它们当作真相。”

要避免这种副作用,就要把它分解为:已知的已知事物和已知的未知事物,也就是要弄清楚我们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样就会包容不确定性,并减少它带来的恐惧感。当不确定性缺乏边界时,人们就会变得极度不适。倘若任由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在你的脑海中发酵,恐惧感就会越来越强。

恐惧须有名状,方可驱除。确定了什么东西真正值得警觉之后,就可以采取措施来减轻风险。

有了拥抱不确定性的心态,还要面对大脑的惰性。大脑是耗能大户,所以会采取各种办法减少思考来节能,也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感觉良好。如果没有意识到大脑的这些「技巧」就有可能栽跟头,这几个是我觉得挺值得一说的例子。

2,4,6 找规律 - 确认偏误

故事是这样的,给你这三个数字:2,4,6。告诉你,这些数字遵循一个简单的规则,你要做的就是用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字符串,从而找到规则。实验人员会告诉你,你所提出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规则。

很快大家就找到了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比如规律是:前一个数字加2,或者后两个数字是第一个数字的整数倍。结果都错了。规则其实是:数字按递增顺序排列。

那些不成功的实验对象觉得自己早早就发现了规则,并提出了一连串的数字来证实他们的想法。如果他们认为规则是“前一个数字加2”, 就会提出像“8,10,12”或“20,22,24”这样的数字串。由于实验人员证实这些新的数字串都是正确的,所以实验对象们对自己的预感越来越有信心,并且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们太急于找到那些他们认为符合规则的数字,而不是发现规则本身。

成功的实验对象采取了相反的方法。在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规则后,会再尝试其他组合,看是否符合规则。有了多组假设后,真正的规则就自然会冒出来。

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我们会本能地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每个肯定的答案都让我们感觉良好,每个肯定的答案都让我们坚持自认为知道的东西。但是,否定的答案可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理,它们比肯定的答案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如何用 5美元挣到更多的钱 - 功能固着

斯坦福科技创业计划的教务主任,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得到5美元资金。他们的目标是在两小时内尽可能多赚钱, 然后给全班同学做一个关于赚钱的3分钟报告。

如果你是班上的学生,你会怎么做?

人们一般会回答,用5美元购买创业物资,或者摆摊卖饮料,买彩票等。但是,遵循这些传统做法的小组的成绩, 往往在班里殿后。赚钱最多的小组根本不使用这5美元。他们意识到,这5美元是一种分散他们注意力、毫无价值的资源。

所以他们忽略了这5美元,从更广泛的角度重构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从一无所有起步,能够做些什么来赚钱呢?”一个小组的做法特别成功。组员在当地很有人气的几家餐馆预订座位,然后把预订就餐时间卖给那些不想排队等候的人。不到两小时,这些学生就赚了几百美元。

但是,赚钱最多的那个小组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解决该难题。学生们明白,5美元启动资金和两个小时的时间并不是他们可支配的最有价值资产;相反,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他们在斯坦福课堂上的3分钟演示时间。他们把3分钟时间卖给了一家想招聘斯坦福学生的公司,净赚650美元。

这里大脑采用的偷懒技巧是「功能固着」,当我们拥有一项技能,一笔资产时,很容易把它们囊括其中,作为达到目标的有利条件,但有时忽略它们,专注在目标上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还有一个关于「功能固着」的绝佳例子。一次物理考试,关于一道题,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分歧。题目是:说明如何用气压计来确定一座高楼的高度。传统的答案是:用气压计先在楼顶测量气压,然后在一楼测量气压,用两个气压的差值计算大楼高度。但这位学生写道:“把气压计拿到楼顶,用一根长长的绳子系在气压计上,把气压计降到地面,然后收上来,测量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大楼的高度。”

这个答案当然是正确的,但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教的东西。气压计应该是用来测量气压的,而不是临时用来做拉直绳子的重物。为了让答案更物理化,学生还给出了其他的答案,比如将气压计从房顶上扔下去,计算气压计到达地面的时间,然后用自由落体公式计算出大楼的高度。这位学生据说就是后来量子力学界的大佬:玻尔。

设计着陆器 - 路径依赖

作者所在的团队在给某一次火星探测计划设计登陆机制,其中会用到三条腿的着陆器,用来平稳地在行星上着陆,大概长这样。

但上一次采用这种设计的航天器着陆失败了,于是这次的设计就集中在如何设计一款更好的三脚着陆器,以确保顺利着陆?

有一个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问题不是出在着陆器上,而是火星的重力上。如何克服重力,让探测器安全着陆才是正确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案是放弃三条腿的着陆器设计,建议使用巨型安全气囊将探测器裹在着陆器里面。着陆器撞击火星表面之前,这些气囊会膨胀起来。在这些白色“大葡萄”的缓冲下,探测器将从大约10米的高度被释放出来,撞击地表,弹跳数次,最后停下来。虽然有点丑,但它成功了。

这里大脑采用的偷懒策略是「路径依赖」。用过去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现在的场景。当找不到头绪时,或许可以反思下,自己在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前面加上一个为什么。比如:设计一个更好的三脚着陆器。为什么要设计一个更好的三角着陆器?如此一来,或许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Facebook 改版 - 脱离真实环境

Facebook网站最初设计 于2006年,当时Facebook的“网页充斥着太多文字”。随着拍照手机的兴起,该公司希望创造更多视觉体验。经过6个月的工作, Facebook 团队打造了一个具有现代化前沿气息的网站。他们对新网站进行了内部测试,网站运行良好。随后,新网站发布,他们等待着铺天盖地的赞赏。结果却发现,使用Facebook的人越来越少,发表评论和与其他人互动的用户也越来越少。

Facebook团队花了几个月时间进行实地调查,才弄清楚问题所 在。该团队在Facebook办公室使用的高性能计算机上对新网站进行了 测试,但是绝大多数Facebook用户很难有机会接触到顶尖配置的电 脑。他们使用旧电脑访问网站,而这些电脑不支持新网站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图像。

这里大脑采用的让自己感觉良好的技巧是「脱离真实环境」。再来说一个正面的例子:大多数作家在为他们的著作挑选标题和设计封面时,只根据自己的直觉做决定,或者最多咨询几个朋友。但 Tim Ferriss 把关于标题和封面的挑选问题上升到了火箭科学的水平。他是这么做的,为了选择标题,他为大约十几个书名购买了域名,并在谷歌上做了关键词广告,以测试域名的点击率。当用户输入与该书内容相关的某些关键词时,一个带有书名的广告就会弹出来,指向一个尚不存在的购书虚拟网页。谷歌会自动选择向用户展示哪一个主书名和副标题,并将它们混合和匹配,从而对书名的受欢迎程度做客观分析。不到一周时间,《每周工作4小时》(4-Hour Workweek)这个标题就获得了最高关注度。

但 Ferriss 并没有就此止步。为了给书选择封面,他拿着备选的封面设计方案去了一家书店。他从“新上架”区拿起一本书,用他的封面把书裹起来,然后坐下来,看看不知情的顾客有多少次拿起这本书。每个版本的封面如此重复30分钟,直至某个封面方案胜出。


这本书没有太深奥的内容,但有很多值得警醒的小故事,如果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故事能给你带来新的角度,或者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就不枉费花在上面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