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

下午在咖啡馆无意中听到旁人提起「球状闪电」,晚上就顺手看了下,然后就没收住,一直到凌晨 6 点,确实精彩。

有理科基础的,没有这么会写的。有理科基础的,会写的,没有这么有想象力的。有理科基础的,会写的,有想象力的,没有能把这三者融合的这么好的。当然也会有一些小伤,比如人物塑造方面。

一开始对球状闪电的描述确实抓住我了,然后大刘就带着我们一起解谜,当丁仪出来之后,事情好像不简单了。当这个谜解的差不多时,发现进度条才刚过一半···

看的过程中会让我想到「挽救计划」,也是以一个离奇的自然现象为牵引,逐步去探索,用硬核的知识去解释(相比来说,挽救计划会更硬些),找到原因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去化解/利用。

确实有点三体前传的意思,有超自然现象,有科学家和意志坚定的军人,还有天上的观察者。

最后的那朵蓝玫瑰也让人印象深刻。

记得有一个印度传说,说一个国王所深爱的王妃死去,国王决定为她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豪华陵墓,他为这座陵墓耗费了大半生的心血,当陵墓完工时,他看到正中放着的王妃的棺木,说:这东西放在这儿多不协调,把它搬走。

当人们结束工作休息时,这一屏幕保护程序开始运行, 这台看似休息的电脑实际上已经加入到寻找外星人的行列中:接收、分析来自 SETI@home 已被分解成“工作单元”的数据,分析工作结束后系统会自动联机将分析结果传回主服务器,然后再接收另一新的“工作单元”。

利用屏保程序来运行寻找外星文明的代码,这个设定很有意思了,感觉可行呢。

《化身博士》这本小说的主人公配制了一种能让人产生人格分裂的药品,但他再次用同样的配方配制出的药却不灵了, 于是他认为新买回来的原料成分不纯,但后来知道,是他成功配制的那次所用的原料不纯,正是其中的杂质使他成功的。

回到帐篷后,我睡不着,就把帐篷拉开,看着外面的灯塔,期望它那有规律的亮灭能产生催眠作用。我成功了,在渐渐模糊的意识中,灯塔的塔身渐渐消融在夜色里,最后只剩下那团一亮一灭的亮光悬在半空中,亮时看到它,熄灭后就只剩无边的夜。我隐隐觉得它很熟悉,有一个小声音,像是从深海中浮出的水泡般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它说:那灯本来就在那里的,但只有亮的时候你才能看到......

在宇宙大爆炸后极短的时间内,整个空间都是平滑的,后来,随着能量级别的降低,空间出现了皱折,这就诞生了各种基本粒子。一直让我们迷惑的是,这些皱折为什么都是微观尺度?难道没有宏观尺度的皱折吗?或者说没有宏观尺度的基本粒子吗?现在我们知道有的。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空泡,是因为这一处弯曲的空间使经过它的光线弯曲,这形成了它可见的边缘。空泡被闪电激发成球状闪电再恢复成空泡的过程,实际就是电子由低能级被激发成高能级,再跌回低能级的过程。在三种粒子中,只有电子能够被这样激发。

离谱,太离谱了!合理,太合理了!

在那短暂的瞬间,空泡和木块都呈现了波的性质,它们发生了共振,共振中两者合为一体,木块波接受了宏电子波释放的能量,然后它们各自又恢复了粒子性质,烧焦后的木块重新在原位会聚成实体。

可以理解为「空泡」有自己的频率,且只找跟自己频率相同的目标玩,只是自己能量太大,不小心就把对方焦化了。

能量释放所选择的目标种类是由宏电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激发它的闪电能量无关,如果一个宏电子在一次能量释放中选择一种目标,那么下次它必然还会选择这类目标,这就是我们选择试验的依据

“是的,还有人,所有死于球状闪电的人,都处于量子态,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死去,他们都是薛定谔的猫,在不确定中同时处于生和死两种状态。”丁仪站起身来踱到窗前,看着外面浓重的夜色,“对于他们,生存还是死亡,确实是个问题。”

如果在渔船上被烧掉,那么你量子化后的概率云就是以渔船为球心,在周围的空间中,航空母舰上的弹药库和油库只占很小的比率,你最可能出现在海水里。如果这时你正处于活的状态,将很快被淹死,那样你的量子态 中就不包括活的概率了,你的所有可能都是死了。

这些处于量子叠加态的大篷,在观察者的目光中迅速坍塌为毁灭态,纷纷拖着一个由自己映像叠成的尾迹消失在空中,但量子态的大篷仍不断地从光球中心飞出,这是一个大篷的概率云,它在向空中弥漫,蓝太 阳也笼罩于概率云中,只有观察者才能抑制云的膨胀。

黄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 但我们却选择了, 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这从此决定了 我们的一生。 ......

与普通量子粒子不同,有意识的量子态个体能够进行自我观察。它能抵消其他的观察者,维持量子态不坍缩。

不过,我还是希望在此生再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次蓝色玫瑰, 据丁仪说,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死亡过程就是由一个强观察者变为弱观察者再变为非观察者的过程,当我变成弱观察者时,玫瑰的概率云向毁灭态的坍缩速度就会慢一些,我就有希望看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