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Week 46

也可以在竹白上订阅更新

本期把富于理性的不二的 Newsletter 过了一遍,选出了一些我觉得还不错的内容,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订阅她的 Newsletter。

PS: 对这份 Newsletter 的作者不二,我有限的了解是:北大的研究生,对投资和财富增值比较感兴趣,但 Newsletter 的内容会更广泛些。

PPS: Newsletter 里通常会有相关的文章、书籍推荐,可以点进去看下。

#49 塔勒布与曹雪芹:无常淬炼出智慧与美

这篇 Newsletter 介绍了塔勒布的生活背景(黎巴嫩名门后代,后由于内战损失了大部分家产)、学习方式(追随好奇心,广度上不限文体,深度上翻遍同类型书籍)和投资策略。塔勒布通过找到脆弱的系统,并押注它们会在某个时间垮掉,来收取大额回报。其行为有点像买彩票,每周都买,然后期望某一天能中大奖,不同的是他根据敏锐的观察和博学的知识来找到脆弱的系统,持续地亏小钱,等到这件事真的发生时,带来的收益则远远大于投入。这也是憨夺型投资的奥义:很小的亏损,但可能换来很大的收益。

#42 在坏年景中营造好的小天地|56件感恩小事

这篇 Newsletter 主要介绍了感恩练习,用不二的话说:

没有哪个比「感恩练习」更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富足;如果功利一点,用「投资回报率」来衡量,也没有哪个习惯能与「感恩练习」匹敌。

简单的感恩练习,就是「在坏年景中营造好的小天地」的有力尝试。

文中,作者分享了她的一些感恩条目,可能微小,但都是营造「好的小天地」的材料。

  • 谢谢早上的风、在湖边练习瑜伽的畅快。
  • 晚上骑车回家,谢谢风钻进袖口、灌满T恤的那一刻。
  • 秋天的梭子蟹太好吃啦!

另一篇 Newsletter 提到的感恩建议也不错:

  • 不要只是走过场。第一步是要从内心希望变得更快乐、更有感恩之心,这个动机很重要。
  • 追求深度而不是广度。详细描述一件让你心存感激的事情,比肤浅罗列一个清单更好。
  • 多写写你感激的人,比只是写你感激的事更有效。
  • 尝试做减法,而不仅是做加法。激发感恩之情的有效方法是想象没有现在的生活会怎么样,而不仅仅是计算生活中的好事。
  • 品味惊喜。尝试记录出人意料或者让你惊喜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往往能激发更强烈的感激之情。
  • 不必过度。偶尔记一记(每周一到两次),比每天写更好。

#25 克隆巴菲特:学习最佳实践

这篇 Newsletter 简要介绍了印度裔投资人莫尼什•帕伯莱的投资故事,他是如何「抄作业」的。他把人生当作游戏,而「学习最佳实践」正是他的秘诀。分三步:

  • 确定特定游戏中最有技巧的玩家;
  • 分析 TA 为何如此成功;
  • 以严谨的态度复制 TA 的方法。

在投资这个游戏中,巴菲特绝对是最有技巧的玩家。1994年,30 岁的帕伯莱第一次读到巴菲特的故事,「从 20 岁开始,在 44 年里每年的投资回报率达到 31%。由于复利的魔力,这意味着 1950 年 1 美元的投资到 1994 年将增长到 144,523 美元。」

帕伯莱迅速领悟到两点:

  • 复利的力量巨大;
  • 巴菲特的投资方式能持续获得正收益,因而能解锁复利的力量。

他决心弄清楚巴菲特是如何挑选股票的,并模仿他的获胜方法。

早期,他以极大的热情,读完了巴菲特的股东信、关于巴菲特的书。他读得越多,就越认同巴菲特的 「投资法则」。

自此之后,他坚定地「克隆」了巴菲特,成绩斐然。

从 2000 年到 2018 年,他的基金回报率为 1204%,远超同期标普 500 指数的回报率 159%,目前基金管理规模至少数亿美元。

PS: 他就是 憨夺型投资者 的作者。

#24 选择乐观

本期 Newsletter 主要聊了「乐观」。乐观很容易被简化和误解,认为这就是天生的一种特质,自己无力也不想做出改变。但其实乐观是一个可被习得又很有用的技能。

张潇雨 2019 年的一条微博:

我觉得我性格里大部分的乐观和感恩都来自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生活本可以更差,甚至是差到非常黑暗的。别以为你现在一切看着挺好就逃过一劫了,其实随便发生一个意外,随便做错一个选择,都可能让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大幅退步,甚至一步退到黑暗边缘。而这样的事每天都有,谁也没法完全幸免。所以,真没什么好不知足的——虽然这不影响我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总之如果仔细想想,无论你的日子是什么样的,无论你满意还是不满意,它可能都是地球上另外一些人的梦想中的生活了。

马丁·塞利格曼(积极性心理学之父),出过一本书:Learned Optimism,简体中文版翻译为「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对乐观有较多探讨。

根据塞利格曼的研究,悲观、乐观的态度与个人的「解释风格」高度相关,而「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的。

#14 如何克服对推销的羞耻感

你做完一件事情还不够,你得把它『贩卖』出去。

我认为,研究上只要花 50% 的时间,另外 50% 的时间要用来表达。

这是图灵奖得主理查德·汉明在演讲中提到的。我自己对「推销」也有「知道重要又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一方面是觉得作品还不够精致到值得推销的程度,另一方面可能确实也会有一种羞耻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可探究的点:

  • 你真心相信你自己拥有价值吗?你对于你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真的有信心吗?你真心相信你提供的东西对于你推销的对象会有好处吗?
  • 如果你相信自己有价值,你怎么可以把它藏起来,不让其他有需要的人知道呢?
  • 不愿意推销的人,通常并不真心相信自己的产品,不真正相信自己。

所以转变思路很重要:从产品角度,它希望能触达匹配的服务人群,对目标用户,他们应该用这个产品来改善生活。而你要做的是联结这两者,此时你不再是 Creator,而是 Connector,联结的过程称为「推销」。

如果效果不好,要么是产品 Feature 没有竞争力,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目标群体,或者推销过程中没有精准掐到用户痛点,强调产品价值。通过 Feedback 再去做对应的增强,效果应该会越来越好。

还有就是由于过去有过被推销的负面体验,因此对「推销」这个行为产生本能的抵触,但这不应该成为不推销的理由,Sell 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的,如 Naval 所说: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Learn both and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Tim Ferriss 是播客界王牌主播、营销高手。每次他看到广告、想「买买买」的时候,就把促使自己做出消费决策的广告页面收集起来,标记出是什么吸引了自己。经年累月,他在销售这件事上形成了良好的直觉。

#09 被葡萄干藏起的世界

这期 Newsletter 主要聊了「体验」,同样的鸡翅膀,有些人把主要的肉吃完就结束了,有些人则连翅尖的肉也不放过,甚至要把骨头咬开,品一品其中的滋味。如果所有的经历都是体验的话,体验也是可以有深有浅的。文章中提到了「葡萄干练习」,一颗葡萄干能引发的体验可以很浅:打开包装袋、随便找一颗放嘴里,哟,还挺甜,就结束了。也可以很深:

练习时,我想象了一位果农。在她精心照看之下,葡萄发芽、生长,长成亭亭的葡萄藤,舒展叶子、开出小花、结下果实。最终,果农采下葡萄,将它晾晒成葡萄干。

在后来的日子中,我慢慢想起千千万万的人:

农科院培育新品种的研究员、经营果干贸易的商贩、让包装袋呈现出美感的设计师、运输货物的卡车司机、在流水线上组装卡车的装配工人、修路造桥的建筑工人、为基础设施做规划的政府官员、为市场有序运行提供保障的执法人员、搭建电商平台的企业家、开发客户端的程序员、理顺交互逻辑的产品经理、研究基础理论的科学家、规划物流系统的工程师、送货到家的快递员、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从业者……

当然我们不会这样来吃葡萄,太累了。那深度体验的意义何在呢?一方面可以满足好奇,或者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带来宁静和愉悦?

#08 Nerds Inspire Nerds|打开一种可能性

如果我尝试变得更加「社会」,我会在内心唾弃自己的庸俗与堕落,又为自己的不熟练而尴尬;

如果我按自己「天真」的道德直觉行事,拒绝「成熟」,不掌握这种「技术」,在我当时的认知里,这意味着无法成功,进而意味着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我知道 「不成功 = 灾难」 的想法非常不理性,但这是我当时的真切感受。)

作者曾经陷入这个两难境地,感到痛苦与挫败。Nerds Inspire Nerds 里,这个 Nerd 就是 Paul Graham。

透过大洋彼岸这位 "nerd" 的书写,我逐渐了解到,存在另一种可能性——人可以在保持「本真」的同时,构造正和游戏,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路径是「创造人们需要的东西」("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于是,我终于明白,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如果我可以正心诚意地关切他人、帮助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再从创造的价值中获取恰当的份额作为收益,我就有机会在坚持「天真」的同时,取得成功,照顾好自己与家庭。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in a decent way, guided by your passion.

可以把社会比作一个池塘,有些池塘比较干净,可以在里面嬉水和游泳,有些池塘的环境则差一些,你不想涉足于其中,但又生活在其中。可以造一艘船,船没有让你离开池塘,但进行了有效隔绝。这个船就是你热爱的事业,可以为其他人带来价值的事业。

#04 善意、贵人与机会公平

这期 Newsletter 分析了「利他行为」,为什么贵人会愿意去给一些陌生人机会和帮助?这里有很多原因,比如在硅谷,因为经常会有很厉害的后生,所以在给他们机会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机会。或者看到了这个人的努力,忍不住轻推一把,又或者自己也是在年轻时受人恩惠,然后想传承这个行为。

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也应该主动创造有「非对称回报」的机会,即那种「失败了损失很低,但一旦成功回报巨大」的机会。

简而言之,不管驱动力是利他还是自利,一个机会相对公平、阶层并不板结、流动机制良好的社群内部,有可能开启「善意循环」。

反例是资源稀缺、竞争机会极度不平等的环境。身处其中、受到压迫的人,最终不得不认同弱肉强食的逻辑。

#02 详解 Not Boring: 从内容切入风投,「一人公司」,以及创作者经济新玩法

这期 Newsletter 分析了 Packy McCormick 和 Not Boring 这个「一人公司」背后的故事、理念和经营模式。

Not Boring 的模式是:Content as a service。Packy 每周写两篇文章,都是深度长文,以 Newsletter 形式发送,文风诙谐,在拆解大公司和商业潮流领域,赢得了大量的粉丝。收费模式一个是广告位,还有就是商业公司的「约稿」,让 Packy 来深度分析自己的公司(其实就是广告,但 Packy 有自己的筛选标准:这得是一家他感兴趣、想要投资的公司,是他认为值得向订阅者介绍的公司)。

要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并不容易,领域知识+勤奋是必须的,最好再结合自己的特点(如幽默),形成独特的优势。

👍